一年下來,100萬元僅賺了不到2萬元,只有普通理財產品的一半。
(資料圖)
即便零錢理財產品(貨幣基金、現金管理類理財)的收益率已低到塵埃里,但在杭州姑娘李小姐看來,這是一種安全在握的快樂。“風險稍高的R2、R3理財,多的能有4%的收益率,但是我不敢買啊。”
近兩年銀行理財產品罕見波動,股市、基金市場虧錢效應明顯,讓很多人在投資理財時更注重風險控制,于是低風險、短期限的理財產品成為了部分投資者的新寵。
來自銀行業的統計數據也表明,2023年新發封閉式理財的加權平均期限較上年明顯縮短,低風險產品占比提升。這意味著,保守型個人投資者的數量正在增加。
豪擲百萬只為賺2萬
“看著在股市、基金中廝殺的人們,我有一種站在邊上看水中眾生的感覺。而我現在的心態,就像這根平穩的曲線。”李小姐翻了翻手機,找出了自己購買的產品。
她買的是某股份行銷售的兩款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R1級低風險,近七日年化收益率為2.147%和2.184%,加起來買了60萬,已經持有近一年時間。另外,在微信和支付寶上還有三四十萬貨幣基金,七日年化收益率在2%左右。
“這筆錢可能在一年內有其他的用處,既然需要隨時贖回,就買不了大額存單,也更加不會考慮封閉式的理財。貨幣基金類的產品利息低一點就低一點吧,穩字當頭。”她說。
無獨有偶,去年10月,投資者陳先生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了一次封閉期半年的R2凈值型理財,業績比較基準超4%,結果買完不到一周就遇上了大跌,凈值直線跳水,花了很長時間才爬起來。等封閉期結束,5萬元本金賺了一兩百塊錢,年收益率甚至不到1%。
“折騰大半年,小丑竟是我自己。我只能這樣想:好歹是賺了,現在的大環境,不賠就是贏。”陳先生說。這段不太成功的投資經歷,讓陳先生更加確信自己是偏保守的風險偏好,在他看來,與其在看不見買了什么的理財產品里“賭”,不如直接買貨幣基金、同業存單基金這類低風險產品。
事實上,受制于資金利率維持低位,現金管理類產品的利率很難有抬頭趨勢。以上述一款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為例,去年8月,近七日年化在2.8%左右,近一年時間里有過多次脈沖式上揚,但整體仍在下行通道。
低風險產品更受歡迎
保守型投資者逐漸增加
以上兩位投資人的情況絕非個例。
根據近期發布的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3年上半年)》,截至2023年6月末,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及以下的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22.86萬億元,占比為90.21%,而2022年底,這類理財產品的存續規模為24.54萬億元,占比88.73%。
在整體市場規模縮減之下,上半年較年初產品規模占比提升了1.48個百分點,風險偏好為一級(保守型)的個人投資者數量占比較年初增加了1.32個百分點。
同時,在產品期限方面,新發封閉式理財產品加權平均期限縮短,1年以上的封閉式產品存續規模占比下降。
這意味著,投資期限越來越短,低風險產品更受歡迎,保守型個人投資者的數量正在增加。
“理財產品大規模破凈,讓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趨于保守。”杭州一家股份行理財經理表示,為了迎合投資者,該行推出了不少低波穩健系列的理財產品,多數投資存款,剩下的放在安全性較高的債券類資產,波動不會太大。另外,除了貨幣基金、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也可以看看同業存單理財、結構性存款產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