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鄭朝華
盛夏時節,是張掖最美的季節。該地區生態類型多樣、地貌景觀豐富,綿延1000多公里的祁連山一半在張掖境內,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穿境而過,富集了冰川、雪山、森林、草原、峽谷、河湖、濕地、沙漠、戈壁、丹霞、丘陵等自然地貌,造就了豐富的生態物質產品和生態調節服務產品、生態文化服務產品。
(資料圖)
7月29日至8月1日,寒旱區生態修復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生態恢復專業委員會2023年學術年會在張掖召開,大會圍繞“寒旱區生態修復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進行了探討。會上,還舉行了張掖市生態產品價值(GEP)核算成果發布會及零碳會議授牌儀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院長馮起在致辭中表示,選擇張掖召開這場會議,旨在探討寒旱區生態修復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有效途徑和可行方案,共同促進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綠水青山價值幾何
張掖地處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重點區域,是國家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探索寒旱區生態修復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關鍵路徑。據張掖市相關領導介紹,大力開展生態環境治理為張掖帶來了綠水青山,如何在保護環境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對張掖的經濟發展提出了新挑戰,也是張掖人民面對的重大課題。經過論證,大量優質生態產品為張掖實現轉型發展提供了基礎。
2022年以來,張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為突破口持續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全新發展思路。同時結合張掖實際情況,制定了“摸清本底、設計路徑、探索交易、搭建平臺、加速轉化”的總體思路,圍繞建立健全生態產品調查監測、價值核算、經營開發、交易使用等七個方面機制積極推動全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推動綠水青山“好顏值”向金山銀山“好價值”轉換。
生態系統多元共建
摸清張掖生態產品家底是設計交易路徑、加速價值轉化的重要基礎,圍繞這一目標,張掖市委市政府主動對接溝通,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技術團隊深度合作,形成了“全市加六縣區加兩平臺”的總體工作思路,系統推進GEP核算工作。編制完成了《張掖市生態產品目錄清單》,立足地方特色,將“張掖玉米種子”“金花寨小米”“肅南牦牛”“高山細毛羊”等特色區域地理標志產品納入特有生態產品統計范圍,解決生態產品“有什么”的問題。
此外,在智慧張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中開發GEP核算與展示平臺,實現核算數據在線收集,利用收集遙感、統計、調查等多元數據,整合多種模型方法,對不同鄉鎮和生態系統類型開展生態物質產品、生態系統調節服務、文化服務三類生態產品實物量統計,實現核算結果一鍵生成,解決生態產品“在哪里”的問題。按照“先分類、后總體”的模式,開展生態產品價值量核算,并進行數字化動態展示,解決生態產品“價值幾何”的問題。
核算結果顯示,2021年張掖市物質產品價值269.83億元,調節服務價值1865.37億元,文化服務價值204.21億元,全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高達2339.41億元。上述成果已通過專家評審,將為張掖市“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高效轉化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