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觀點】首先論語開篇三句應當作一個整體閱讀理解,不應拆分。這三句其實就是孔子向大家介紹了學習的三個境界:學習的初級階段是能夠學知利行在學與習中收獲個人滿足感與愉悅感;學習的中級階段是學有小成能夠引來遠方的同學一起談學論道并從中感受學業(yè)精進的快樂;學習的高級階段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毅力與勇氣不被他人他言所限為求知而求知一往無前。
【解讀】孔子說:將學到的知識在合適的時機賦予實踐,不會讓你感到滿足愉悅嗎?當自己學有所成可以吸引遠方的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同修論道,不會讓你感到更加快樂嗎?就算你的學問不能經(jīng)邦濟世不被世人認可,但是心不生怨繼續(xù)求知求索,這難道不算君子(無冕之王)嗎?
【致用】一、家庭教育中家長要幫助孩子時習而不是代替孩子時習:首先幫助孩子規(guī)劃好寫作業(yè)的時間,不要要求一氣呵成,應該根據(jù)孩子自身的狀態(tài)進行時間切分,保證孩子在每個時間段內都是專注且高效的。并且在孩子寫作業(yè)時不去監(jiān)督打擾,讓孩子自己去用知識解決問題感受學習的滿足感。
二、家庭教育中孩子寫完作業(yè)一定要給予正向評價:我們很多家長更習慣做的消極批評而忽略的正向鼓勵,當孩子寫完作業(yè)應該及時的給予認可和鼓勵,幫助孩子建立學習自信心。對于做錯的地方平常心對待,和孩子一起找到原因改正即可。
三、只有你自己能夠決定你的社交圈層,你在某一“方”有多少成就就能吸引多“遠”的朋友。
四、當別人不理解你或誤解你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慍”,因為怨是萬惡之源,你一旦心生慍意那么理智、涵養(yǎng)就會離你而去。面對不理解只要能克制自己心生慍意,剩下怎么做都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