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完善期貨市場品種體系,推動更多實體企業參與期貨市場
日前,中國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易會滿在《求是》發表題為“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文章。易會滿在文章中指出,我國資本市場在新時代發生深刻的結構性變化,現代資本市場具有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功能,要牢牢把握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正確方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持續提升資本市場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文章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緊扣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堅持用改革的思路和辦法來破解資本市場體制機制性障礙,堅定推進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推動資本市場發生深刻的結構性變化,服務經濟發展實現量質雙升。具體來看,股債融資穩步增長,市場結構明顯優化,多層次市場體系不斷健全,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進一步發揮,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穩步推進。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期貨和衍生品法》審議通過,有效填補了期貨和衍生品領域的“基本法”空白。截至2022年6月末,期貨期權品種已有94個,基本涵蓋國計民生主要領域,在2021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的背景下,我國動力煤、鐵礦石等主要期貨品種價格及漲幅均小于現貨、小于境外,為保供穩價大局貢獻了積極力量。證券基金期貨行業外資股比限制全面放開,A股納入國際知名指數并不斷提升比重,在香港推出A股指數期貨。
易會滿表示,資本市場在資源配置、風險緩釋、政策傳導、預期管理等方面有獨特而重要的功能,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所在,在高質量發展中能夠發揮更大作用。一是激發市場主體創新活力,助力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二是促進產業和金融良性互動,助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三是助力完善宏觀經濟治理,促進經濟平穩運行。四是推動經濟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助力實現共享發展。
易會滿指出,牢牢把握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正確方向。我國資本市場經過30多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改革發展,已進入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新階段。我們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深化對現代資本市場的規律認識和實踐把握,努力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具體來看,要堅持黨對資本市場工作的全面領導,確保發展方向始終正確;堅持實事求是,堅定走中國特色資本市場發展之路;堅持市場化法治化,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堅持系統觀念,著力構建各方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堅持統籌好改革發展穩定,推動資本市場行穩致遠。
易會滿表示,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仍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時期,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持續提升資本市場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一是維護市場平穩運行,強化市場功能發揮。證監會將繼續把維護市場平穩運行作為工作重中之重,加強宏觀研判,圍繞穩預期、穩上市公司、穩資金面、穩市場行為持續發力,強化對市場資金流向、投資者行為和上市公司業績等邊際變化的監測分析,健全資本市場內生穩定機制,完善極端情形下的風險應對預案。同時,主動加強與宏觀經濟管理部門、行業主管部門等方面的溝通協調,保持政策預期的穩定和一致性,助力有效化解房地產企業風險、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努力以預期穩促市場穩、經濟穩。
二是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促進資源優化配置。下一步,證監會將牢牢把握改革正確方向,科學把握審核注冊機制、各板塊定位、引導資本規范健康發展等問題,以“繡花”功夫做好規則、業務和技術等各項準備,確保這項重大改革平穩落地。同時,加快中介和投資端改革,完善證券執法司法體制機制和投資者保護體系,推進關鍵制度創新,為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和生態環境。
三是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助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證監會將進一步健全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機制,著力提升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債融資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深入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擴募和試點范圍拓寬,抓緊推動保障性租賃住房、民營企業試點項目落地,助力加快形成存量資產和新增投資的良性循環;與相關方面一道,深化債券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債券違約處置機制,加快構建制度健全、競爭有序、透明開放的債券市場體系。同時,進一步完善期貨市場品種體系,推動更多實體企業參與期貨市場,加強期現聯動監管,更好助力保供穩價大局。
四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晴雨表”功能。證監會將繼續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作為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內容,堅持把好入口關與暢通多元退出渠道并重,堅持聚焦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雙輪驅動,進一步化解信息披露不實、大股東違規占用擔保等突出問題,引導上市公司規范治理、聚焦主業、做優做強。同時,發揮好資本市場并購重組主渠道作用,支持行業領軍上市公司帶動中小企業協同發展,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貫通融合和經濟轉型升級。
五是統籌開放和安全,擴大高水平雙向開放。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證監會將堅定不移推進市場、機構、產品全方位制度型開放。加快推進企業境外上市備案制度落地,保持境外上市渠道暢通,支持各類企業依法依規赴境外上市,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持續加強開放條件下監管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跨境資金監測監管機制和風險應對預案。同時,加強與香港市場的務實合作,深化滬深港通機制,進一步推動提升香港市場承接境內企業上市能力,支持香港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促進兩地市場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