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白鷺湖,輕泛粼粼波光;距離湖畔1公里外的清華-貴州大數據研究生實踐教育基地,創新熱潮涌動。
清華-貴州大數據研究生實踐教育基地是貴州省政府和清華大學“省校合作”的人才培養項目,于2019年2月落地貴陽高新區。截至目前,該基地參與35家企業產學研融合項目(課題)研究180余個,解決關鍵技術問題48個,聯合培養項目產生的科研成果被迅速應用在企業產品中,創新動能輻射半徑正不斷擴大。
(資料圖片)
高位推動從“1.0”邁“2.0”
7月1日,清華大學2021級大數據研究生專業實踐優秀項目成果匯報會在貴陽高新區舉行,集中發布該基地研發的多項科技創新成果產品,包括鋁電解槽大數據爐況分析系統、先進傳感器開發、云制造協同平臺研究等,其中部分成果已經實現落地轉化。
2021年,清華大學共有31位大數據研究生在地處貴陽高新區的清華-貴州大數據研究生實踐教育基地進行專業實踐課程,跟隨轄區12家企業的13位企業導師開展了課題研究,涉及交通、醫療、自然災害等領域,不僅研究方向多樣化,還與貴陽企業背景與需求緊密結合。隨著這批研究生專業實踐課程結束,清華-貴州大數據研究生實踐教育基地在貴陽高新區舉辦成果匯報會,展現清華學子們在貴陽學習實踐一年半的時間里產出的優秀成果。
成果匯報會前,清華大學信息學院副院長、自動化系主任張濤,貴州省大數據局副局長李剛,貴陽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觀山湖區委書記羅楊還圍繞清華-貴州大數據研究生實踐教育基地培育科技人才、推動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等話題開展交流座談,計劃推動該基地從1.0版升級到2.0版,在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人才培養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校企合作讓成果“轉成功”
借助清華大學的“智力優勢”,該基地與貴陽鋁鎂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研發鋁電解槽大數據爐況分析系統與面向“雙碳”目標綠色生產的鋁冶煉工藝決策與控制一體化優化軟——鋁鎂行業生產工藝決策與控制應用開發與驗證,整體已完成開發成功,正在多個項目系列進行試驗完善,預計每年可產生超過兩千萬元合同收入;還開發了先進傳感器,搭建了鋁工業大數據融合平臺等,預計每年可產生上千萬元合同收入。
同樣是校企合作項目,該基地與貴州航天云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進面向價值鏈網絡的云制造協同平臺研究,獲得2021年度科技部“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中國和德國間科技合作”項目資金推動……
一批項目“亮相”成果匯報會,是“高精尖”的代表,也是“接地氣”的應用。當天,成果匯報會上還頒發了2021級優秀實踐項目研究生榮譽證書、清華大學2021級企業導師聘書。來自清華大學的導師們還與貴陽高新區22位清華大學2022級大數據企業導師進行了交流座談,就企業課題、學生上課時間等問題開展導師培訓。清華大學導師現場還就各自研究領域,與轄區企業代表進行了產學研項目交流。
多方聚力強化人才引培
這一方“實驗室”也成了吸引人才的“強磁場”。據了解,清華-貴州大數據研究生實踐教育基地在貴陽高新區建成以來,除了研發大量科技成果貢獻社會,還成功在貴州培養出實踐經驗豐富的清華大學全日制大數據專業工程碩士171名。
為留住人才在筑就業發展,貴陽高新區聯合貴陽市人社局通過開展專場招聘會、“留人才”主題班會、設立就業指導中心等方式,合力建立“留人才”機制,聯合省大數據局,采取“線上+線下”的形式,推廣貴州省重點人才“蓄水池”政策,全力做好清華研究生留筑工作。
2022年,清華大學2020級研究生王富強與中國電建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簽訂《畢業生就業協議書》;2023年,清華大學2020級畢業生王牡丹相繼通過選調生考試,被錄取到省能源局,有效實現了“留人才”目標,為“筑人才強省會”作出了積極貢獻。
責任編輯: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