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雪糕自由后,我也失去了騎行自由。”這句話最近在不少社交媒體上出現,很多網友都在感嘆,共享單車開始了新一輪的漲價潮。
(相關資料圖)
雖然,部分網友對行業漲價有些不滿,但對于共享單車企業來說,其漲價也有著一定的內在邏輯。
首先,上游成本提高,倒逼企業漲價。共享單車行業的成本大頭-制造成本和運維成本都在上升。以制造成本為例,今年第一季度,自行車上游原材料價格同比上漲超10%,企業需要將部分成本壓力傳導至下游。
再者,從共享單車的發展階段看,追求商業回報,實現利潤突破,也開始變成企業的首要目標。一方面,共享單車競爭格局已經固化,并且頭部公司的市場份額已經相對穩定。此時,共享單車企業冒著成本提升的風險,去提高市占率,反而會拖累企業業績,漲價成為各家默契的選擇。
另一方面,巨頭此前將共享單車作為自身商業生態的重要補充,巨頭看重了共享單車的流量價值和支付入口價值。但在互聯網競爭格局固化后,共享單車的上述價值在降低。此時,實現盈虧平衡甚至讓共享單車實現穩定盈利成為巨頭對待共享單車的主要態度。
實際上,共享單車集體漲價,只是互聯網行業的一個縮影。利潤數據取代流量故事,將成為互聯網公司首要追求。
/ 01 /
集體漲價,共享單車不再“內卷”
今年以來,互聯網的主旋律是,各家企業已經不再把追逐市場份額放在首位,而是更加看重盈利能力的提升。共享單車也不例外,行業出現了集體漲價的趨勢。
近日,美團單車發布公告,從2022年8月10日23時起,將對單車騎行暢騎卡無折扣價進行調整,美團單車7天卡、月卡、季卡的無折扣價將在原來的基礎上分別漲價5元、10元、30元。對于此番漲價,美團單車解釋稱是由于硬件和維護成本的增加。
美團單車漲價并非行業個例。今年早些時候,哈啰單車就已經將同樣三檔騎行卡的價格調整至同等水平。哈啰單車的漲價還不止于此,據《北京日報》消息,有多地網友稱,哈啰單車起步價已從每半小時1.5元提升至半小時2元,目前沈陽、長沙、佛山、綿陽、珠海等多個城市單次騎行漲價已生效。
行業漲價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政策影響。公開資料顯示,今明兩年,多地地方政府將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確定共享單車運營企業及單車投放數額,并且部分地方政府也表示將嚴控共享單車投放數額,甚至逐年遞減,如廣州市交通局啟動的新一輪互聯網共享單車運營招標中就顯示,此次招標將比上一個輪次減少15萬輛共享單車的投放。
在上述政策背景下,意味著共享單車未來在部分省市將通過G端獲客,并且在單車投放量下降的趨勢下,通過漲價提升利潤,也是共享單車企業的最佳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多位行業從業者表示,行業內的幾大平臺,欣然接受部分地方政府的招標政策,甚至認為該政策是利好。由此,也有不少從業者感嘆:“共享單車距2017年高峰期僅過去5年,整個市場玩家怎么給人一種想躺平的感覺。”
從業者對共享單車想躺平的感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共享單車集體漲價更深層次的原因,共享單車企業實在卷不動了。
/ 02 /
成本變高、格局固化,盈利成行業最佳選擇
共享單車企業不想內卷的原因在于,行業的成本在變高。而企業即使冒著行業成本提高的風險去拼市場,其帶來的商業回報也在變低。
從成本端看,共享單車的成本主要分為制造成本和運維成本,兩大成本都需要持續地投入。以制造成本為例,由于共享單車在外界環境中使用損耗率較高,基本上每年最低都有20-30%的車輛需要替換。但今年以來,上游成本持續提升。根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自行車上游原材料價格同比上漲超10%,原材料成本上漲,迫使企業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
除制造成本外,單車的運維成本也在提升,哈啰單車、美團單車在漲價的時候,都提到人工成本帶來的運維成本上升是漲價的重要原因。在成本端壓力明顯的情況下,共享單車只能將壓力向下游傳導。
成本提升固然是共享單車漲價的重要因素。但另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是,追求商業回報,實現利潤突破,已經成為各家企業的首要目標。
首先,從共享單車生意本身來看,共享單車競爭格局已經固化。根據易觀分析數據,青桔、哈啰、美團已經坐穩行業TOP3,并且三家之間的市場份額已經相對穩定。而且TOP3在區域投放上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差異化,如哈啰的優勢地區在低線城市,而美團單車重點布局高線城市。
此時,共享單車企業冒著成本提升的風險,去提高市占率,在高強度投入下,反而會拖累企業業績。由此,漲價成為各家默契的選擇。
再者,巨頭此前將共享單車作為自身商業生態的重要補充,巨頭看重了共享單車的流量價值和支付入口價值。以流量價值為例,共享單車對于平臺類型企業至少兩個好處,一是維持舊有客戶規模并增加粘性,二是大大增加對新用戶的吸引力。
但在互聯網競爭格局固化后,共享單車的上述價值在降低。此時,實現盈虧平衡甚至讓共享單車實現穩定盈利,成為巨頭對待共享單車的主要態度。一位接近行業的知情人士也表示,現在整個共享單車行業都在出于成本、利潤的種種考慮調整價格。
共享單車的商業化模型,可以拆分為兩個維度:使用頻次以及使用單價。在使用頻次上,共享單車已經發展多年,使用頻次即使還有上升空間,也需要企業增加運維人員,將單車進行更精細化的運營,以提高單車周轉率,但此舉也會進一步增加運維成本,同樣需要提高價格,應對成本上升。由此,提高單次使用價格是企業追求利潤的必要之舉。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共享單車集體漲價,對互聯網行業的影響呢?
/ 03 /
利潤數據取代流量故事,成為互聯網行業主旋律
實際上,共享單車集體漲價是互聯網行業的一個縮影。接下來,利潤數據取代流量故事將成為互聯網企業,尤其是尚未盈利企業的首要追求。
在互聯網發展早期,互聯網總是熱衷打造新概念,卻沒想好怎么收尾,老生常談的燒錢鋪規模打法,是當時企業發展的不二法則。
但隨著近些年,互聯網用戶滲透率到達巔峰,互聯網產業的終局面貌開始呈現:在互聯網流量紅利告急的情況下,不同細分賽道的玩家在講述同樣虧損換增長的故事,就越來越像偽命題。
一方面,流量到頂后,已經驗證了部分互聯網企業的現有商業模式,無法支撐其實現規模化盈利,典型如部分生鮮電商企業。另一方面,過去很多企業過于倚重資本,但忽視了運營。以共享單車為例,這個生意比的是資本投入和出租效率。前者決定擴張速度和布局密度,誰錢多誰說了算,但下半場比的是效率,只要精細化運營,行業才有實現盈利的可能。
隨著互聯網產業終局面貌的揭開,投資者也變得清醒,企業不再會因為互聯網概念而被投資者另眼看待,而只會因為創造利潤與現金的能力被投資者們追捧或者拋棄。
在上述背景下,企業無論是出于自身的未來發展,還是想要擁有較好的資本市場表現,在利潤端實現突破,都已經成為互聯網企業的首要追求。
這也體現在互聯網企業的業務動作上。企業普遍將提升利潤,作為自身的第一要務,典型表現就是,今年以來,互聯網企業紛紛減員增效,以降低成本,提升利潤。而遇到盈利瓶頸的企業,則采取了更多元的嘗試。
如長視頻行業,其不僅像共享單車行業一樣,提高會員價格,也采取了和短視頻和解的方式,通過向短視頻提供影視資源,獲取版權收入,并借助短視頻的宣發功能,盤活長尾影視劇資源,以實現提質增效,朝著盈利目標前進。
總的來說,共享單車的集體漲價折射出,互聯網企業早已過了融資燒錢鋪市場,狂打價格戰的階段,現在剩下的互聯網玩家需要思考如何優化商業模型,或尋找其他增長曲線,去實現更多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