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8月17日訊(記者 朱潔琰)近日,科倫藥業(002422.SZ)發布公告稱,擬分拆控股子公司伊犁川寧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川寧生物”)至深交所創業板上市申請,獲得上市委員會審議通過。
科倫藥業是我國頭部輸液專業制造商,川寧生物為科倫旗下子公司,主要從事抗生素中間體業務。
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川寧生物招股說明書,該公司對自己的定位不僅僅是抗生素中間體生產商,而是依托成熟的生物發酵技術和酶技術平臺,向高附加值合成生物學領域發力。
(資料圖)
近一年多來,被譽為“第三次生物科技革命”的合成生物學在資本市場上爆火,巨額融資頻現,相關概念公司如凱賽生物(688065.SH)、華恒生物(688639.SH)、華東醫藥(000963.SZ)等也在被市場挖掘和追捧。
川寧蛻變:進軍合成生物學
招股書顯示,川寧生物現為抗生素中間體領域的核心企業,產品涵蓋了大環內酯類、廣譜類抗生素的主要中間體。
2019年至2021年,川寧生物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28.49億元、33.66億元、30.55億元,其中硫氰酸紅霉素、青霉素類、頭孢類產品合計占比99%以上。
改變已悄然發生。川寧生物此次IPO擬募集資金6億元,其中2億元用于上海研究院建設項目,4億元用于償還銀行借款項目。根據招股書中的描述,上海研究院將聚焦合成生物學和酶工程領域的研發,利用先進的合成生物學、系統生物學、計算生物學、代謝工程、酶工程等現代工業生物技術來構建合成生物學綜合研發體系,著力開發綠色可持續的高附加值生物產品。
川寧生物這是想深度發展合成生物學的節奏?
有券商分析師向《科創板日報》記者指出,川寧生物屬于合成生物學應用型公司,可主要關注三個方面:核心產品所在細分領域的市場空間;核心技術與持續研發能力;產業化生產與經營能力。
《科創板日報》記者沿著這三個方向搜索川寧生物招股書>>
核心產品方面,川寧生物在招股書中提到,未來上海研究院的研發產品板塊主要包括用于保健和化妝品原料中的高附加值天然產物(紅沒藥醇、光甘草定)、生物農藥、動物保健類產品、可降解生物基新材料及其他品類的醫藥中間體等。目前,公司已儲備了部分產品。
核心技術方面,川寧生物目前擁有4個技術平臺,分別為菌種選育技術平臺;生物發酵技術平臺;分離純化、酶技術應用技術平臺;以及抗生素菌渣處理利用技術創新平臺。
產業化生產與經營能力方面,截至2021年12月31日,川寧生物擁有生產與運營人員2284人,銷售人員22人。
可以看到,川寧生物進軍合成生物學領域已經有了一定準備,但研發更強于生產和經營。
關于業務發展的總體規劃,川寧生物在招股書中進一步提及,要創建上海研究院研發創新平臺與本部發酵產業平臺的聯動機制,著力打造合成生物學一體化研發、生產型公司,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創造核心優勢地位。
母公司科倫藥業也在轉型
根據招股書,截至2021年12月31日,科倫藥業直接持有川寧生物78.49%股權,間接持有2.00%的股權,合計持股80.49%。
川寧生物的高管也多有科倫藥業的任職經歷,比如川寧生物和科倫藥業的實控人、董事長都是劉革新;川寧生物的總經理鄧旭衡,曾是科倫藥業副總經理……
而在川寧生物大步邁向合成生物學的同時,科倫藥業也在發生很大的變化。
市場對于科倫藥業的認知大多仍停留在傳統業務層面,科倫成立于1996年,為國內最大的輸液生產企業,大輸液產品市場份額超過40%。
但隨著“限抗令”、“限輸令”等政策的推出以及國內大環境影響,大輸液產量增長率總體呈現下滑趨勢。此外,集采政策的推出又對科倫藥業仿制藥業務帶來了明顯沖擊。企業轉型已經成為一個必選項。
當下的科倫已決心轉型做創新藥,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較早建立ADC平臺,今年內更是兩度將ADC藥物授權給默沙東。
7月7日,科倫藥業發布業績修正公告稱,2022年上半年,公司修正后的預計業績為盈利8.2億元-8.9億元,同比增長66.39%-80.59%。此前,公司預計上半年盈利6.65億元-7.64億元,同比增長35%-55%。其中,來自默沙東的首付款將為公司帶來約1.2億元的凈利潤。
不論是分拆子公司川寧生物創業板上市,進軍火熱的合成生物學領域,還是自身轉向創新藥,曾被打上傳統藥企標簽的科倫藥業還能打開多少市場空間,仍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