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何明俊
(相關資料圖)
8月以來,多個汽車品牌或車型陸續宣布漲價,其中包括零跑汽車、大眾ID系列等,漲價幅度從千元至萬元不等。盡管造車新勢力中的小鵬汽車(XPEV.NYSE;09868.HK)和理想汽車(02015.HK),有一定程度優惠減免,但從整體汽車市場來看,仍難避免后續漲價局面。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新能源汽車漲價趨勢已歷經二輪。2021年末,新能源補貼政策變動,補貼力度在2021年基礎上退坡30%,第一輪漲價啟動。2022年3月后,上游原材料價格大幅攀升,中下游利潤率進一步下滑,第二輪漲價由此開啟。今年7月底,陸續有車型或品牌宣布上調售價,第三輪漲價或從8月開啟。
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公開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行業利潤同比降幅達25.5%,同期營收僅下降4%,“這是很不健康的。”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上游企業利潤暴增,但下游企業卻“連湯都喝不到”。
“目前碳酸鋰價格處畸形狀態。”陳士華指出,“雖然動力電池價格降了很多,但因原材料價格上漲,將幾年的努力攤掉了。”中汽協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我國汽車制造業實現營收40892.8億元,同比下降4.2%;利潤2129億元,同比下降25.5%。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是使用電池較多的純電動路線,比混動技術路線要消耗更多電池資源。”8月19日,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獨立研究者曹廣平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說,“只要技術路線不變、電池材料體系等資源有限、電池資源仍難全面循環利用,且電池技術未取得大的突破變化,以及全球鼓勵新能源汽車競爭的政策不發生大的變化,這種新能源汽車包括電池‘量價齊漲’的形勢就不會發生大的改變。”
上游賺不停,下游最受傷
鋰是影響新能源汽車價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新能源汽車成本中,動力電池占據重要一環;在動力電池成本中,正極材料占比最大;在正極材料中,資源成本占比最大,鋰鈷鎳中又以碳酸鋰居首。
據時代周報記者統計,2020年10月起,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從4萬元/噸攀升至超47萬元/噸,漲幅超10倍。在碳酸鋰的上漲行情中,2021年三季度后進入加速狀態,平均一個季度便可翻倍。
價格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從一眾鋰礦上市公司業績中可見一斑。
以已披露業績的盛新鋰能(002240.SZ)為例。財報顯示,鋰礦企業盛新鋰能2022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1.33億元,同比增長325.76%;歸母凈利潤30.19億元,同比增長950.40%;扣非歸母凈利潤30.16億元,同比增長1053.53%。業績表現大大超出市場預期。業內人士認為,天齊鋰業(002466.SZ)、贛鋒鋰業(01772.HK)等龍頭企業的業績表現也大概率超出市場預期。
鋰產品價格變化是影響業績的重要因素。
中博聯智庫特聘專家張翔認為,上游原材料持續漲價難以持續,現在可以明顯看到有些車企開始投資鋰礦行業。“當大家都在投資鋰礦資源的時候,供給就會增加,從而形成一個新平衡。預計鋰礦價格到明年可能就會得到改善。”他說。
產業鏈上游企業拿走大部分利潤,下游企業不得不承受成本增加壓力。
8月15日,理想汽車披露2022年半年報業績。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理想汽車實現營收182.9億元,同比增長112.4%。其中,第二季度實現收入87.33億元,同比增長73%,環比下滑8.7%。開源證券研報數據顯示,理想汽車二季度毛利率下降至21.5%,源自整車漲價未能完全抵消電池成本上漲。
處于產業鏈中游的動力電池企業也要面對毛利率下降壓力。
中郵證券指出,從2021年四季度開始,鋰電池企業連續兩個季度環比加速下降。寧德時代(300750.SZ)單季度毛利率從2021年三季度的28%下降至2022年一季度的14%,億緯鋰能(300014.SZ)則從22%降至14%。
中郵證券認為,從價格傳導機制和實際報表數據來看,消費和儲能傳導最快,動力傳導稍慢,原因是消費和儲能下游議價機制靈活,而動力電池企業基于份額考慮,向下傳導較慢。
特斯拉、比亞迪(002594.SZ)等自4月起進行提價傳導,通脹效應下,電動車漲價的負面影響比預期要小,因此整車企業對動力電池漲價的容忍度有所提升。
訂單轉讓成為一門生意
漲價,或將降低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吸引力。
曹廣平認為,部分新能源汽車漲價,客觀反映成本變化、消費政策等因素影響。“部分車企想以漲價抵消一部分成本壓力。”他說。
“退補之后,車就漲價了。”一名消費者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新能源汽車頻頻漲價,加之鐘意車型還沒交付,他偶爾還會去各二手平臺了解新能源汽車訂單轉讓情況,期望尋找快速提車的方法,“產能不夠用,沒有現車,新能源汽車都快被做成‘期車’了。”
多名車主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新能源汽車購買途徑不止于官方銷售通道,訂單轉讓也是方式之一。據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如今購買大多數品牌的新能源汽車都要提前下訂,車企據訂單數生產。購入轉讓訂單可縮短排期等待時間,訂單轉讓遂成為一門生意。盡管有車企禁止訂單轉讓,但仍有變通方法。
時代周報記者發現,多個二手平臺存在不少新能源汽車訂單轉讓的情況,其中部分訂單可直接提車。還有預訂者在漲價前下單,如今轉讓雖已加價但仍低于現價。
“汽車市場呈金字塔式,價格越高、市場容量就越低。”張翔表示,在新能源汽車不同的發展時期,市場規律不同。總體來說,新能源車發展早期,多是一些中產階級或經濟狀況好的車主購買,50萬元以上的車往往銷量更好。在市場發展到比較成熟的階段,10萬元左右的新能源汽車會較受歡迎。
價格依然是影響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市場研究分會(乘聯會)數據,7月,新能源轎車零售銷量排行前三的依然是售價數萬元的宏光MINI、13萬元價位的比亞迪秦以及20萬元價位的比亞迪漢;7月,新能源SUV零售銷量排行前三的分別是18萬元價位的比亞迪宋、13萬元起售的比亞迪元PLUS和Aion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