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商韜略 宇剛
還有一個多月,世界杯即將開始。從1978年,中國人第一次接觸世界杯至今,已經過去了44年。這期間,80后球迷也有幸目睹了迄今為止中國足球唯一一次巔峰時刻,哪怕那是一場三連敗的世界杯之旅。
過去44年,也是中國經濟大發展的44年。牛奶也從中國人的奢侈品/限量供應品,變成了中國人的日常,而這離不開蒙牛等中國企業的推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要知道,1980年全國牛奶產量也僅有114.1萬噸,而到2021年,這一數據已經躍升至3682.7萬噸,增長了32倍。
80后的小時候,北京只有巴氏殺菌的袋裝鮮牛奶。那種包裝袋十分薄,是黑色內袋,為了防止陽光暴曬影響保質期。用微波爐熱奶的時候,此類包裝極容易炸開;這種包裝奶,也不敢裝到書包里,一般只會叼著奶袋上學,邊喝邊走。
那時候,買牛奶是要去專門的奶站,怎么找奶站,靠味道!因為包裝袋過于薄,所以極容易漏奶,破袋。在陽光、溫度的催化下,極容易升騰出一股酸爽的味道,這就是奶站獨有的辨識度味道,隔著好幾百米就能竄進鼻子。
由于冷鏈技術也不發達,在巴氏殺菌技術條件下,只有本地乳企,沒有全國企業。沒有守著奶源的地方就很吃虧。有些人小時候是喝不上奶的,不是沒錢,是沒有奶,只能靠“代奶”,比如麥乳精。
隨著經濟發展,乳業真正爆發要到1998年以后,而直到2007年,中國才出現了首個年銷售額突破200億元的乳企。曾經的奢侈稀缺的商品,真正飛入來尋常百姓家中。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喝中國奶長大的00后平均身高水平,要比80后高了不少。
火車跑得快,要靠車頭帶。頭部企業不僅提升了行業的銷售額天花板,也帶動了上下游。當中國人開始喝的上奶,買得起奶后,擴大乳業優化質量就迫在眉睫了。
國內品牌乳企從給奶牛種草起步,逐步自建現代化牧場,并購海內外奶源,并花巨資用于檢測,全程追溯,追求極致品質。以蒙牛為例,其先后參股控股賽科星、原生態牧業、現代牧場,以規模化、專業化養殖,提升牛奶產量、質量。通過數字化養殖系統和溯源系統,蒙牛確保奶源高品質。
一組數據,足以見證蒙牛等乳企對奶源優化作用,這就是平均養殖規模。2007年-2018年,平均養殖規模從5頭增加到了16頭,翻了3倍多。這意味著,養殖集中化程度更高,從小散亂走向專業可控安全。
2018年,蒙牛集團年收入突破500億元。這一年的俄羅斯世界杯,雖然沒有中國隊,但蒙牛成為第一個贊助世界杯的中國乳業品牌,梅西成為品牌代言人。本次世界,蒙牛再續前緣,并且簽下了姆巴佩擔任蒙牛的代言人。
新一屆世界杯將成為蒙牛發展的新臺階。蒙牛從“無奶、無廠、無市場、無品牌”起步,歷經二十余年,銷售增速超1000多倍。在“2022年全球乳業20強”榜單上,蒙牛位列第7。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對外投資和合作的方式,蒙牛已經深度嵌入到全球乳業生產鏈當中:新西蘭,建立世界級奶粉工廠;在大洋洲,收購并建成生產基地;把液態奶工廠建到東南亞……
歷經20年,蒙牛從草原牛成長為中國牛,而今正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牛!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