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王賀
“民營光伏電站第一股”的盈利能力已修復。
(資料圖)
近日,晶科科技(601778.SH)發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報告,營收為9.93億元,同比下降1.22%;歸母凈利潤為1.98億元,同比增長16.69%;扣非凈利潤為1.76億元,同比增長29.89%。
相比之下,晶科科技在第二季度的業績則表現不濟,營收為9.43億元,同比下降15.56%;歸母凈利潤1.61億元,同比下降39.04%;扣非凈利潤1.35億元,同比下降16.05%。
對于晶科科技三季度利潤增長的主要原因,達睿咨詢創始人、首席分析師馬繼華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是因公司控制成本所致,其中包括上游原材料價格趨于穩定、公司規模增長帶來效益。”
緣何逆襲
自2022年10月中旬工信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能源局三部門集體約談部分多晶硅骨干企業后,國內多晶硅價格暫時持穩。
根據PV InfoLink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10月19日至10月26日,多晶硅致密料價格為每公斤295元-309元,均價為每公斤303元。該機構指出,10月硅料環節整體生產運行情況趨穩,產量繼續處于緩步增長階段。
該機構還稱,截至10月底觀察,上游環節暫時仍然以執行前期訂單和交付為主,單晶致密塊料主流價格暫未開始明顯變動。主流價格區間雖從上月底開始有小幅擴大趨勢,但是迄今為止新訂單洽談和簽訂的氛圍尚不濃郁。
上游原材料價格穩定,為晶科科技盈利的穩定性提供了保障,也為其進一步擴大并網規模打下基礎。
晶科科技三季度報告顯示,截至10月28日,銅陵項目已完工滿發并網,清遠項目、白水項目和訥河項目正在推進中。
2021年12月7日,晶科科技安徽銅陵市110MW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并網成功,順利實現發電試運行。該光伏電站位于銅陵市義安區西聯鎮,占地面積約2500畝,裝機總容量110MW。
此外,晶科科技三季度利潤增長,也與其加速布局分布式光伏發電有關。
“今年,晶科科技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動作,就是跟隨著國家在分布式光伏電站領域的布局而行動。”艾媒咨詢首席分析師張毅對時代周報記者說。分布式光伏電站通常是指利用分散式資源,裝機規模較小的、布置在用戶附近的發電系統。應用最為廣泛的分布式光伏電站系統,是建在城市建筑物屋頂的光伏發電項目。
2022年下半年以來,晶科科技在工商業分布式領域先后投建富士康光伏分布式、珠江高景太陽能分布式、天津大眾屋頂分布式及首批“恒楓飲料生產基地”分布式等項目先后并網落地。
分布式光伏為何火了
“分布式光伏并不是在今年才火爆,其很早以前就已是國內熱門的領域。”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對記者說,只是說近些年在政策和市場的共同驅動下,分布式光伏領域發展持續加快,前景光明。
按建設規劃位置劃分,光伏發電系統分為集中式光伏和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一直以來,集中式光伏發電系統都占據市場主導地位。
天風證券數據顯示,因集中式光伏電站建設起步時間較早,集中式光伏發電系統在整體光伏發電裝機量的占比在65%左右,截至2021年末累計裝機達198.5GW,仍占據光伏發電系統的主導,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占比35%左右。
從2013年、2014年開始,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部門逐步推出了一系列鼓勵分布式光伏的政策,我國分布式光伏發電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量從2015年的1.39GW增長到2018年的20.96GW。
2021年6月,國家能源局啟動分布式光伏整縣推進工作,確定了涵蓋676個縣的試點名單。當月,國家發改委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2021年新能源上網電價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指出,2021年納入當年中央財政補貼規模的新建戶用分布式光伏全發電量補貼標準為每千瓦時0.03元。
在政策扶持和補貼紅利雙重作用下,2021年,我國分布式光伏裝機量迎來大幅增長。
天風證券數據顯示,分布式光伏的裝機規模在2021年占比首超集中式,集中式和分布式的新裝機增速分別同比增長21.7%、88.7%。截至2022年上半年,全國新增裝機30.88GW,其中分布式新增19.65GW,占比超63.6%。
梁振鵬表示,整體而言,因分布式光伏與大型光伏發電站相比,污染較小,環保效益較為突出,而且還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的屋頂。所以,目前分布式光伏的增長還是相當快的,而且從其占比來看,未來將會成為整個光伏發電的主流。
把握雙碳風口
布局分布式光伏業務,也是晶科科技把握碳中和風口的必要之舉。
馬繼華表示,國家的雙碳目標確定,各地方和企業都在努力完成碳中和目標,這種分布式光伏是達成目標的很重要的一種手段,作為一種新能源的補充,分布式、規模化、產業化也符合社會發展趨勢。
從2021年12月開始,各地分布式光伏項目相繼并網發電。2021年12月9日,國家能源集團河北公司滄東電廠值班公寓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通過國網滄州市渤海新區供電公司并網驗收,并成功實現一次性全容量并網發電;12月15日,中國華電集團寧化華僑經濟開發區8MW分布式光伏項目并網發電;12月24日,國家能源集團廣東歐派清遠17.74MW屋頂光伏項目成功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12月26日,國家電投集團甘肅省臨夏市23.6MW整縣分布式光伏項目并網成功。
“目前在很多地方都有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工程,這對晶科科技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分布式光伏電站和新能源汽車都是目前國家大力推廣的方向,對于用電資源整合,以及把電力系統可能遇到的一些風險降到最低。”張毅表示,這些是分布式光伏電站的一個很重要的抓手,也是為什么各地都在大力推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盡管市場前景廣闊,但與芯能科技(603105.SH)、天合光能(688599.SH)等龍頭企業相比,晶科科技想要在分布式光伏領域突出重圍,仍需時日。
以芯能科技為例,其主營業務包括分布式光伏電站投資運營(自持分布式光伏電站)、分布式光伏項目開發建設及服務、光伏產品生產銷售、充電樁投資與運營四項。其中,自持分布式光伏電站是公司核心業務,由公司建設投資并運營光伏電站,與用電用戶簽訂 20 年左右的供電服務協議,通過銷售電站所發電量獲得穩定的光伏發電收入。
而隆基綠能(601012.SH)則聚焦到電池及組件效率提升這一核心路線,推動能源結構加速調整。11月2日,隆基綠能發布全新一代光伏組件產品——Hi-MO 6,Hi-MO 6產品是基于高效HPBC電池技術打造的新一代產品。其標準版量產效率突破25%,疊加了氫鈍化技術的PRO版,效率可以超過25.3%。該技術通過電池內部結構工藝調整,可大幅提升電池的光線吸收和光電轉換能力,有效增加組件輸出功率。Hi-MO 6產品量產最高效率可達22.8%。
馬繼華指出,與芯能科技等相比,晶科科技更像是新能源產業的賦能者。
2021年7月,晶科科技聯合美聯鋼結構建筑系統(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全新BIPV解決方案,雙方將探索發揮試點項目的示范作用,為全面推廣建筑+光伏模式提供更多實現路徑。2022年6月,晶科科技提出了系統性解決商業模式難題的“晶科AI云”解決方案,并將其核心技術模塊“整縣戶用光伏自動設計系統”向社會開放。
張毅認為,總體來講,目前分布式光伏市場仍處于大力推進的過程中,各家企業之間并沒有絕對的優勢。“對于在這個市場上耕耘了十多年的晶科科技來講,其本身在工程設計、集成、制造以及安裝調試等方面積累了較多經驗,這也是去瓜分龐大市場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