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11月12日訊(編輯 鄭遠方)日前,AI制藥企業英矽智能宣布,與跨國藥企賽諾菲達成藥物研發合作。根據協議,后者需向英矽智能支付總額不超過2150萬美元的預付款與靶點發現費用、額外的研發和商業里程碑付款,協議總潛在價值最高達12億美元。
這也創下中國AI制藥的最高合作協議金額紀錄,與全球頭部企業同類訂單水平持平。
具體來看,賽諾菲將通過英矽智能AI藥物發現平臺和藥物研發科學家團隊,推進基于不超過6個創新靶點的候選藥物研發。
(資料圖)
若本次合作達到關鍵的研發和商業里程碑,則英矽智能可獲得額外付款,總額預計最高可達12億美元;進一步地,若產品研發成功并商業化,英矽智能還將獲得分階段特許權使用費。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英矽智能已與復星醫藥達成千萬級美元首付款的研發合作。
▌多政策支持制藥行業創新發展
在制藥環節中,應用的AI技術主要包括機器學習中的深度學習、大數據及自然語言處理,通過訓練數據庫內目標信息,搭建精準模型,實現藥物分子的篩選、預測及分析,以及用藥安全的試驗、評估等。
(圖片來源:頭豹研究所)
比較傳統藥物研發與AI制藥可以發現,前者研發周期長、資金投入大、研發風險高。而AI制藥則相對具備多重優勢,包括快速精準地確定靶點、篩選最佳化合物分子、預測藥代動力學性質、大幅縮短藥物研發各環節周期、降低企業研發新藥成本投入;同時,其還可以提高藥物研發成功率、降低新藥研發風險等。
近年來,我國已陸續出臺多項政策,支撐人工智能與制藥行業創新發展,重點推進智能制造、加大創新藥物研發投入,鼓勵將人工智能等下一代信息技術賦能醫藥研發——例如,中國“十四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中,便指出要“堅持創新引領”,對醫藥工業創新研發提出進一步轉型要求。
分析師認為,上述規劃中提及的“堅持創新引領”,與“十三五”規劃中的“堅持創新驅動不同”,實質是從“Me-too”、“Fast follow”轉向“First-in-class”,通過鼓勵創新研發投入、AI先進技術賦能,調動制藥領域的創新積極性與資本市場熱度。
數據顯示,2016-2021年,我國AI制藥初創企業融資金額整體已呈上升趨勢,2021年已達12.4億美元左右——這一金額與文初提及的協議最高潛在價值相當。
總體來看,中國AI制藥領域起步較晚,但近年來,得益于宏觀政策對AI技術和創新藥研發的鼓勵,以及AI領域的迅速發展、資本市場的持續關注,頭豹研究所預計,未來我國AI制藥場空間有望逐步打開,或迎來較高增長態勢。
分析師預計,未來創新藥市場占整體醫藥市場的比例或達15%,2021-2026年復合增速達16.1%,2026年AI制藥潛在市場空間有望達到364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