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從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和首付比例連續下調,到2000億元“保交樓”專項借款出臺,再到擴大支持民企發債、支持開發貸款、信托貸款等存量融資在保證債權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展期……以及地方出臺的各種扶持政策、刺激政策、鼓勵政策,近一段時間以來,針對房地產市場的各種政策,可謂密集出臺、爭先恐后,大有重回政策巔峰的感覺。
可以理解,面對穩增長壓力巨大,房地產拖后腿現象嚴重,開發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市場卻持續低迷,出臺刺激和鼓勵房地產市場恢復的政策,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需要的。不然,對穩增長、穩就業是不利的,對確保房地產市場安全、健康發展也是不利的。
但是,“穩樓市”也決不是重走房地產依賴的老路,不是用房價上漲刺激居民購房,而應當把落腳點放在讓廣大居民放心、安心的角度,理性購房、理智消費,能夠讓真正的剛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激發出來。如果“穩樓市”的結果是把炒房和過度投資住房的欲望激活,進一步擠壓剛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費,那么,樓市只會越來越不穩定,風險也越來越大。
而從目前地方出臺的“穩樓市”政策來看,正在呈現這樣的格局,并有可能埋下很多的風險隱患。因為,相當一部分地方仍在通過阻止開發企業降價售房、依靠政策刺激市場需求的方式,顯然是不符合房地產市場實際、更不符合廣大居民需要的。政策必須與降價協調同行,用政策鼓勵居民購房,用降價激活購房需求。不然,既浪費政策、浪費資源,還會讓購房者產生逆反心理。
事實也是,住房作為商品,需要買賣雙方的共同行為才能構成交易。只有買的沒有賣的,形成不了交易。只有賣的沒有買的,同樣形成不了交易。眼下的房地產市場,之所以出現持續低迷現象,就是因為只有賣的,沒有買的,或者買者很少。政府作為搭建交易平臺的主體,自然不能成為買賣雙方的一員,不能替代買賣雙方辦事。出臺鼓勵住房消費的政策,也一定要站在市場和公平的角度,而不是站在買賣雙方的某一邊。否則,市場的平衡性就會被打破,穩定性就會越來越差,公平性也難以保證。
很顯然,目前地方政府的屁股,仍然是坐在開發企業一邊的,總寄希望于出臺一些刺激住房消費的政策,就能把住房消費激活。殊不知,今天的購房者,已經不像過去那么感性、那么盲目,而是越來越理性,越來越用腦子購房,而不是用腦袋購房。腦子是用來想問題的,腦袋則更多是用來拍的。拍腦袋的結果,常常會錯誤連連。腦子想的結果,則決策更加科學。
地方指望購房者還像過去一樣,政府出臺一些政策就會瘋狂購房,那就錯了。只有降價,才是最佳選擇、最優方案。哪怕信貸政策等都很寬松,購房者仍然會把關注點放在房價上。房價不動,市場不活;房價一降,市場必動。否則,所有的政策都會停留在書面上、文件上、要求上。而提供給開發企業的信貸政策等,則會成為新的風險隱患。
所以,面對市場仍然低迷,“穩樓市”的落腳點需要更加精準和有力,而不要再想當然。即便把房地產當實體經濟看待,從而為給開發企業等提供信貸資金支持尋找比較充足的依據,也無法打開市場之鎖,無法讓廣大居民釋放購房欲望。既然政策上已經給開發企業開了口子,那地方為什么不能給開發企業在降價問題上開口子,把房價的決定權交給開發企業,而不是控制在地方政府手中呢?政府是包辦不了房地產市場的,也是無法阻止房價下跌的。死杠房價的結果,就是積聚風險。這一點,地方政府必須有高度共識,必須放權給開發企業。否則,地方真的背不動開發企業風險爆發的后果。在目前的情況下,無論是管理層出臺的相關政策,特別是金融支持政策,以及地方出臺的房地產市場刺激政策,都是外因,開發企業如何調整房價,如何適應購房者需要,才是內因。外因只能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才能產生效果。這既是哲學原理,也是市場邏輯,更是經濟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