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12月17日訊(記者 朱潔琰)根據普華永道的報告,我國醫療大健康市場整體規模已達到13萬億元,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3%,已躍居為全球第二大市場。在這背后是中國醫療創新力量的崛起,近一兩年,“科學家創業者”也開始成為醫療領域的高頻詞匯。
【資料圖】
技術驅動的創新成果市場化的難點還有哪些?轉化過程中希望獲得哪方面的資源和支持?
在近日舉辦的2022醫療科技世界峰會上,一場名為“醫療技術創新如何構建行業新生態”的圓桌對話圍繞上述問題展開。
▌技術與商業融合才能持續發展
站在投資人的角度,豐譽資本合伙人李鑫認為,技術驅動比較容易陷入產品思維,而忽略商業化層面的因素。
“有時候我們和科學家創業者、醫生探討,他們會有很好很創新的想法,但是可能會局限于目前要解決的問題,不太會去關注手術式推廣難度、手術量以及適用范圍等。”李鑫舉例說。
李鑫表示,從過去的投資經驗來看,科學家創業者更容易陷入“錘子-釘子”的思維,但作為創業者不能只是拿著錘子去找釘子,而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挖掘一些商業化路徑。同時,科研人員的心態不能“高高在上”,科研團隊和商業團隊的配合也至關重要。
在進入醫療器械行業之前,安杰萊科技創始人、董事長李魯亞一直在做機器人研究,包括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項目(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但他也坦言,大學里的研究成果最終能轉化為市場產品的概率可能不到5%。
李魯亞表示,自己也在經歷轉變的過程,在創業的時候自然是把需求放在第一位,然后是如何利用掌握的技術去開發適合終端用戶需求的產品。
精智未來創始人、董事長,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博導王俊奇則提出,很多顛覆性的技術創新在做市場化的時候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政策監管上暫時還覆蓋不到,“這時候要和政府相關部門做有效溝通,包括幫助確立一些行業標準和指南。”
▌政策、資本、市場資源不可或缺
談及在創業過程中希望獲得的資源和支持,李魯亞表示,首先在企業孵化階段,政府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有政策引導,比如杭州市就在鼓勵發展生物醫藥,所以我們把企業放到了杭州,也得到了場地、項目資金等很有意義的幫助。”
而隨著企業發展,李魯亞以自己的安杰萊科技為例,現在公司產品已經從最開始單一的產品發展到系列產品的研發,同時還要對市場銷售進行投入,這個時候資金量的需求就起來了。李魯亞指出,在這個階段就非常需要社會資本的參與。
公開信息顯示,今年4月安杰萊科技宣布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李魯亞在會上透露,目前公司就已經在做下一輪的融資了。
王俊奇也是從自家公司精智未來的經歷出發,其指出當技術得到驗證后,公司需要做一些產品終試以及小規模生產,但初創企業還沒建加工車間,第三方平臺因為體量太小也不愿意合作。他表示這個時候就非常需要有一個開放性平臺來做這個事,現在已經有一些產業園等建有這樣的平臺,但還需要更多。
此外,王俊奇還提出,資金上的支持肯定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投資方看了很多的項目,對行業、公司都非常了解,其實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援助。比如,在企業做早期的商業化探索時,是否能夠在應用場景上提供專家資源及科學建議,能夠幫助提供渠道資源等。
在作為投資人的李鑫看來,資本不會過度插手被投企業的管理是一條紅線。但他認為有兩點是比較有價值的,一來投資機構的一些經驗教訓,他以豐譽資本投資的怡和嘉業為例,機構在幫助處理該公司與瑞思邁337專利糾紛案時獲得的經驗,對于后續處理國內醫療企業的全球專利糾紛很有價值。二來是機構適時給予企業的信心。
李鑫認為,投資機構和被投企業很像是一起爬山的伙伴關系,企業是低頭爬山的,機構是抬頭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