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1月17日訊(編輯 鄭遠方)今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門正式發布關于推動能源電子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下文簡稱“《指導意見》”),針對2025年及2030年的能源電子產業均提出發展目標。
例如,到2030年,能源電子產業綜合實力持續提升,形成與國內外新能源需求相適應的產業規模。產業集群和生態體系不斷完善,5G/6G、先進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能源領域廣泛應用等。
什么是能源電子?《指導意見》也對能源電子產業給出官方定義及范圍——
(相關資料圖)
能源電子產業是電子信息技術和新能源需求融合創新產生并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是生產能源、服務能源、應用能源的電子信息技術及產品的總稱,主要包括太陽能光伏、新型儲能電池、重點終端應用、關鍵信息技術及產品(以下簡稱“光儲端信”)等領域。
同時,也對全產業鏈發展作出部署,提出把促進新能源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有序發展光能源、硅能源、氫能源、可再生能源。
翻閱本次文件可以看到,光伏在細分技術中被排在首位。
而去年12月,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楊旭東曾指出,這份指導意見不只考慮光伏,而是將光伏應用的技術進步和智能控制聯合起來,構成一個立體的生態——目前電子信息司以光伏為中心,加上電池、下游應用、智能控制,組建了能源電子產業生態。希望能發揮加強統籌規劃,推動太陽能光伏、新型儲能電池在終端應用,圍繞高質量發展目標,加快新技術新產品的創新升級。
今日發布的《意見》中,發展先進高效的光伏產品及技術,覆蓋的光伏技術有:
高純硅料、大尺寸硅片技術、高效低成本晶硅電池、N型高效電池、柔性薄膜電池、鈣鈦礦及疊層電池等;智能光伏組件,發展智能逆變器、控制器、匯流箱、跟蹤系統等關鍵部件。
同時,還提及加快構建光伏供應鏈溯源體系,推動光伏組件回收利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
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光伏產業鏈上下游的擴產均達到近三年“巔峰”。
其中,2022年硅料擴產規模達257萬噸,同比增幅56.23%;硅片/硅棒/切片達536GW,同比增幅58.11%;電池達629.05GW,同比增長了271.78%;組件377.8GW,增幅達136.57%。其中,2022年多晶硅擴產規模高達257萬噸,投資總額超千億。
各個細分環節的技術迭代浪潮也從未停歇,從鈣鈦礦電池、TOPCon、HJT,硅片大尺寸、薄片化的發展趨勢,再到傳統光伏逆變器逐漸被儲能逆變器取代,都推動著光伏規模不斷擴張、與其他新能源行業愈加默契。
當然,光伏并非本次《指導意見》的唯一涉及領域,儲能、信息技術、終端產品應用等也在其中——
儲能方面,《指導意見》的部署涉及聚合物鋰離子電池、全氣候電池、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氫儲能/燃料電池等新型電池等技術的同時,還涵蓋了上游資源供應、碳排放管理等內容。
信息技術方面,主要包括適應新能源需求的電力電子、柔性電子、傳感物聯、智慧能源信息系統及有關的先進計算、工業軟件、傳輸通信、工業機器人等適配性技術及產品。
終端方面,《指導意見》提出,加快能源電子技術及產品在工業、通信、能源、交通、建筑、農業等領域應用。包括提升能源電子產品在 5G 基站、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新型基礎設施領域的應用水平;探索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多能互補的智慧能源系統、智能微電網、虛擬電廠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