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良久的生鮮賽道或許要熱鬧起來了。
日前,有消息稱京東正在低調測試“京東買菜”項目,且不排除后續獨立頻道、APP等的可能。在京東到家APP中,京東買菜為一級入口,這與此前的“買菜”頻道功能相對一致。目前,京東買菜聚合了多家知名生鮮平臺,除了自家七鮮、永輝外,還有百果園、物美、叮咚買菜、家樂福等第三方商家,甚至還可以代購盒馬。
2月23日,《國際金融報》記者就此向京東方面求證,直至截稿也未得到回復。據知情人士告知,“京東買菜”在京東到家上線之初就是一級入口,在去年下半年正式改名為“京東買菜”,并非新推出的頻道。
(資料圖)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陳虎東分析稱,生鮮電商從2012年開始,呈現出爆發的發展態勢,經過十年發展,中間涌現出很多模式,例如物流電商模式、綜合電商模式、線下超市模式,社區線上線下結合模式等等。發展到如今,基本上很多模式都經歷了足夠的驗證時間,模式成敗,應該也能看出一二了。“從這一點上,京東切入買菜這個市場,也是符合邏輯的。”
從外界對“京東買菜”投以極大的關注度不難窺見,多種商業模式并存的生鮮電商行業依然是激烈的角斗場。只是,在經歷了疫情之后,各類消費迅速復蘇的背后,零售行業傳統的供應鏈路也已發生了巨大變化:消費者選擇商品的標準在變,甚至渠道和品牌觸達消費者的方式也出現了顛覆性的升級。如何順應時代做出轉變,在接下來的零售變局中保持“在場”,則是生鮮賽道上的每一個參與者當前亟需思考的問題。
生鮮電商早有企業“掉隊”
此次,上述關于京東買菜的消息再度挑起了外界對生鮮電商的關注。自2012年崛起至今,生鮮電商已走過十年。期間,這一領域曾聚集眾多選手,但其中有些玩家如今已落寞沉寂。
2022年7月,作為曾經的“生鮮電商第一股”,每日優鮮在關閉前置倉業務后,不斷頻發各種負面消息:先是被曝出大幅裁員,后又被曝北京總部人去樓空。
為保住“上市公司”頭銜,每日優鮮在納斯達克提出退市合規警告期限的最后一天,提交其公司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每日優鮮凈虧損38.50億元,2020年同期為凈虧16.50億元,虧損同比擴大133.33%。
每日優鮮在財報中坦言公司遭受了重大損失,公司2019年、2020年及2021年的凈虧損分別為29.094億元、16.492億元及38.498億元;2019年、2020年及2021年經營活動使用的現金凈額分別為19.669億元、16.118億元及25.89億元。截至2019年、2020年及2021年12月31日,公司流動負債總額分別為24.188億元、28.978億元及32.993億元。也就是說,三年時間每日優鮮累計凈虧損超84億元。
回望2022年,生鮮電商一度是陷入“沉寂”的,除了每日優鮮的大敗退,更有橙心優選轉型,興盛優選關站裁員等,由此也引發業內的關注和反思:在生鮮賽道中,究竟怎樣的商業模式才能活下去?
彼時,有業內人士就告訴記者,燒錢終究是把“雙刃劍”,生鮮電商一定要回歸到商業本質,做好產品與服務,實現“自我造血”。
2月13日,叮咚買菜發布四季度財報,其Non-GAAP凈利潤為1.16億元,同時首次實現了單季GAAP凈利潤轉正,實現全面盈利。這讓外界看到了生鮮電商的轉機。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莫岱青對此分析稱,疫情的到來讓消費者培養出線上買菜的習慣,這對生鮮電商來說是一次機會。雖有“生鮮電商第一股”每日優鮮的落敗,但盒馬和叮咚買菜的盈利也給了業內信心。
據記者了解,叮咚買菜自2021年至今一年多的時間里,用商品力策略驅動公司于2022年第四季度實現了全面盈利和正向經營性現金流,實現了從商品、用戶層面到公司經營層面的跨越,也完成了向具備開發和創新能力的“食品電商”角色的轉型。
供應鏈端入手實現自我造血
盡管有企業陸續倒下,但中國生鮮電商行業市場規模仍在逐年增長。根據中國市場研究機構尚普咨詢集團預計,到2025年這一行業的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左右。
當前,生鮮電商行業已邁入巨頭時代,賽道上的企業如何打造適應行業發展的供應鏈關系并實現自我造血尤為關鍵。
叮咚買菜首席商品官(CMO)徐志堅在2023年供應鏈生態峰會上透露,過去一年多,隨著商品力的提升,叮咚買菜通過自有開發、與優質品牌商共創,累計上架288支平臺特色商品,推動爆款聯名商品共215支。截至目前,叮咚買菜還于平臺內孵化了18個獨立品牌,在售商品共超1200支。
針對既有優勢生鮮品類,叮咚買菜開發了565家生鮮基地供應商,直供占比達85%,其中包括近140個訂單種/養殖基地,并通過叮咚D-G.A.P體系的賦能,進一步探索解決了55款蔬菜與水產的高農殘/藥殘風險問題。
在業界看來,叮咚買菜從商品源頭入手,端對端的“生產—銷售—用戶行為反饋”已經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正向循環。
據悉,在這個過程中,叮咚買菜倡導的新型供應鏈生態起到的作用,正是幫助產、消兩端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痛點,為生產者端帶來確定性強并且規模化的訂單,同時也對齊了消費者需求和商品開發方向,最后獲得的真實用戶反饋也能反過來優化商品開發過程。
同樣,美團買菜的互聯網用戶優勢和線上營銷轉化效果,也為側重傳統線下渠道的乳企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就在近期,美團買菜和伊利在新品首發、聯名定制、爆款打造等方面發力,并借助美團買菜前置倉優勢和營銷資源支持,通過流量打通、深度用戶運營等,提高品牌滲透率和影響力,最終實現銷量增長。此外,基于不同城市用戶的消費品類偏好及不斷細分的消費需求,除常溫奶外,美團買菜也將聯合伊利探索冰淇淋、低溫奶、奶酪等更加豐富的品類增長模式與營銷場景,并在豐富全國爆款的情況下,增加區域重點商品。
“未來,美團買菜將不斷加強同全國更多龍頭品牌的合作,持續深入加強合作,開發定制商品,優化供應鏈,以‘30分鐘快送超市’的優勢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的商品選擇,更好的即時零售服務體驗。”美團買菜商品負責人稱。
在業內人士李晉看來,生鮮市場競爭一向激烈,企業要想在這個市場立足,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經營水平和服務質量,完善供應鏈關系,以及強化品牌建設,進而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