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2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2.6%,比上月上升2.5個百分點,高于臨界點,制造業景氣水平繼續上升。從企業規模看,大、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53.7%、52.0%和51.2%,高于上月1.4、3.4和4.0個百分點,均高于臨界點。
如果說PMI達到52.6%,說明制造業景氣度已經達到較好水平,制造業已呈現較為明顯恢復態勢的話。大中小企業PMI全部高于臨界點,特別是小企業PMI也達到了51.2%,是更令人高興的事。要知道,此前的相當一段時間,就算PMI高于臨界點,小企業PMI也是低于臨界點的,有一段時間還低于臨界點很多,呈現大好小差、制造業恢復嚴重不協調現象。
小企業PMI持續低于臨界點,說明市場環境不利于小企業生存與發展,不利于小企業走出困境。而小企業走不出困境,就業就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因為,按照我國目前的就業分布狀況,小企業是占大頭的,是就業的主要載體和主渠道。大企業PMI高于臨界點,只能說明市場環境有利于大企業,而大企業能夠容納的就業人數,是無法跟小企業比的。只有解決好小企業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
更重要的是,大企業運行狀況好,與對資源的高度控制是密不可分的。特別是煤炭、電力、石油等與小企業生存與發展密切相關的資源,都被大企業牢牢控制,而近年來這些資源價格又出現了持續上漲現象,繼而給大企業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給處于產業鏈末端、直接對接市場的小企業帶來了很大傷害,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盈利空間不斷縮小,繼而出現大企業效益很好、小企業效益很差的現象。表現在PMI上,就是大企業大部分時間都處于臨界點上方,小企業絕大部分時間都處于臨界點下方。
自然,當看到大、中、小企業PMI都處于臨界點上方的時候,確實帶來了很大的驚喜。至少,說明小企業已經不是過去只有苦臉、沒有笑容的格局,而是小企業臉上也終于可以看到一些笑臉,可以感受到小企業也在恢復的良好跡象。因為,小企業PMI指數恢復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的滿血復活。前者達到了56.7%,比上月上升6.9個百分點,后者達到了54.1%,比上月上升3.2個百分點。生產指數大幅回升,說明企業生產的積極性高了、擔憂少了、顧慮弱了、預期高了,新訂單指數大幅回升,說明市場的需求旺了、空間大了、居民消費的欲望強了,從而給企業增添了很大信心。
事實也是,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與中企業的生存環境關系最大,指數高于臨界點,說明小企業的發展環境總體還好,高出較多,就說明小企業的生產環境很好,市場能夠給小企業帶來的影響是積極的,作用是偏正面的。反過來,就是作用偏弱、影響偏消極。1月份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都出現較大幅度上升,那么,小企業的PMI又怎么能夠不好呢?
那么,1月份小企業PMI出現較大幅度恢復,到底是階段性、短暫性的,還是趨勢性、可持續性的呢?我們認為,只要外部環境不發生重大變化,只要國內經濟環境保持目前的水平,小企業PMI恢復是具有可持續性的,是趨勢性的,而不是階段性和短暫性的,就看地方能否保持現有的發展勁頭,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政策和資源,融入實體經濟、匯入實體企業,既給實體企業以實實在在的支持,也給居民企業創業創新增添力量。一旦各方面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企業全面恢復也就順理成章了。
必須看到,1月份制造業PMI能夠有效恢復,與疫情防控政策調整是密不可分的,是緊密相聯的。特別是消費市場的穩步恢復,給了中小企業更大的空間和信心。同時,各級政府面對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就以馬不停蹄、時不我待、爭分奪秒的精神,投入到抓項目、拓市場、搶招商之中,很多地方都組織了龐大的招商團、產品推介團赴海外,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氛圍,給企業家增添了信心。如果能夠一直保持這樣的發展熱情和信心,中國經濟一定能夠快速恢復、快速復蘇,而且是大中小企業全面恢復,生產與消費全面恢復,信心與預期全面恢復。那么,今年一季度將是近年來開局最好的一年,也將實現真正的“開門紅”,從而為全年經濟發展、經濟增長、經濟穩定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中小企業的全面恢復,則會為就業創造良好的條件、提供越來越大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