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相信不少網友還能在家中老人的床頭柜、盥洗室里看到那支熟悉的隆力奇護手霜,很多人的童年記憶里甚至還留存著那縷芳香……隆力奇和百雀羚、美加凈這些國民品牌早已深深印刻在幾代人心中,因此,當它與非法二字同時出現在各大媒體時,也不禁引發人們的驚詫與嘆息,一代國牌,為何深陷丑聞?
作者/木木
2月21日,媒體報道稱位于廣州越秀區的“隆力奇亞洲運營中心”全部撤場,此前隆力奇集團董事長徐之偉被曝因涉嫌非法集資被蘇州警方取保候審,同天蘇州警方凍結了隆力奇集團1.5億元股權,“該公司在2015年至2018年期間以眾籌和股權名義,在國內向社會公眾吸收存款高達8億元”的消息不脛而走。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誰能料到,曾多年占據國內日化產品銷量榜前列大品牌,就這樣“塌方”了。
01
草根團隊變身綠化巨頭
隆力奇蛇油膏在國內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這一來自常熟的日化品就憑借蛇油保健概念走入了千家萬戶。
說起蛇油的走紅,就不得不提全國有名的捕蛇村常南村。自古,這里的很多村民就以捕蛇、售賣蛇膽蛇油為生。改革開放后,眼見“市場行情”越來越好,當地小有名氣的木匠徐之偉盯上了這門生意。
起初,徐之偉組織了十人左右的小團隊開展捕蛇售賣蛇膽蛇油的業務,伴隨著席卷全國的下海經商熱潮,徐之偉的生意也越做越大,隆力奇集團的前身——常熟市蛇業公司就此誕生。
公司成立后,徐之偉依然不滿足于在區域內的“小打小鬧”,通過對市場的不斷觀察和了解,徐之偉發現蛇肉、蛇膽磨成純蛇粉后能夠出口海外,他隱隱覺得這是個大商機。于是,徐之偉與外商合資成立了蘇州東方蛇園有限公司,并不惜花費血本邀請上海醫科大學等科研單位研制蛇油相關保健品,功夫不負有心人,到1996年,常熟市蛇業公司已小有規模。
當時,民間已開始對蛇油保健功能有所認識,但相關市場依然空白,徐之偉覺得時機已到,馬上對公司進行股改并將其更名為江蘇隆力奇集團,正式進軍日化行業。
借著國內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東風”,隆力奇一路高歌猛進,不僅接二連三推出了為大眾熟知的隆力奇蛇油膏、護手霜、花露水等日化產品,還在國內各大排行榜、獎項中獨領風騷。
2002年、2003年隆力奇系列護膚品連續兩年被評為年中國市場銷售領先品牌,銷售收入突破25億元;2004年隆力奇入選“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位居第48位;2006年,隆力奇進入全球華人企業500強;2007年,隆力奇榮登《福布斯》中文版“2007中國頂尖企業榜”,進入100強,2008年隆力奇銷售收入已高達到70億元。
頂著數不清的榮譽,隆力奇還把“領地”拓展到了海外,美國、日本等都建立起了研發中心。
從央視黃金頻道到街頭巷尾的商超賣場,隆力奇的身影無處不在,當年的草根團隊就這樣成了龐大的日化名企,可在這輝煌背后,暗暗潛伏著一場商業危機。
02
成長乏力 直銷成“救命稻草”
2009年,隆力奇拿下了直銷牌照。
這一舉動引發不少猜測,國內如日中天的日化品牌,為什么選擇走直銷這條路?
傳統的商品流通渠道中,一件產品從工廠到代理商到經銷商再到商場或店鋪要經歷層層加價,最終才能到消費者手中。消費者和廠家利益都受到了損害,顯然,盡可能縮短流通環節才符合生產廠商的利益。于是,直銷模式在美國應運而生。
90年代初,這種模式通過“雅芳”這一品牌進入中國,隨即掀起了一場直銷熱,那些年雅芳、安利等都是中國消費者熟悉的直銷品牌,也在中國創下了驚人的銷售業績。
人們很快發現,這一模式既可以快速拓展市場,又能因省下商超等渠道成本而增加生產企業的利潤,很多直銷企業在國內開始迅速壯大。
而彼時的隆力奇,正面臨兩方面的困境。
隨著海外日化巨頭寶潔、聯合利華在國內市場的不斷滲透,像隆力奇這樣的本土品牌日漸受到威脅,尤其是針對年輕群體,洋品牌時尚的包裝與更符合當下潮流的推廣方式更能贏得他們的青睞。
另一方面,隆力奇多年來雖在化妝品、家用洗滌品、養生保健、家具、房地產、物流等八大領域“奮力耕耘”,品種過千,可真正能被公眾熟知并認可的,依然只有老三件。
隆力奇自成立以來一直沿用傳統分銷系統,盡管滲透率高達到75%,但隨著人力、物流、租金等成本越來越高,隆力奇開始感到不堪重負,相關負責人曾對媒體表示,國內商超賣場“賣100萬的貨,三個月后結賬需交104萬的費用。”
消費群體老齡化、創新乏力、渠道成本不斷上漲,是橫亙在這一老牌國貨面前的三座大山。
直銷或許曾被徐之偉當作救命稻草,誠然,在拿到牌照不久后,隆力奇的市場業績的確有過一段飛速增長。2014年,根據中國商務部直銷公司業績排名,隆力奇跟在安利、完美、玫琳凱和如新之后,但其直銷板塊的銷售額已跌落到了14億元。
比銷售額更糟糕的是,隆力奇的直銷業務開始屢屢和傳銷活動糾纏不清。
03
革新未成 反陷法律困境
由于直銷業務遭遇發展瓶頸,隆力奇又將希望寄托于電商平臺“聚好商城”,誰知就是這一次銷售渠道的革新,反把隆力奇徹底帶上了歧路。
《南方周末》報道,在聚好商城上市前隆力奇曾以此為由,進行了共計5輪的原始股融資。然而這些股東最終卻被告知“原始股有180天的禁售期”。在禁售期結束后,隆力奇以各種理由,將原始股折算成當初的1/40,導致不少股民虧錢。一些受害者開始在小紅書、東方財富網股吧等社交平臺發帖“討伐”聚好商城、隆力奇以及徐之偉。
除了制造這場原始股糾紛,聚好商城還曝出傳銷丑聞。據說公司董事張博川打著隆力奇的名義,發展了“華夏”、“興隆”、“光輝”等十余個團隊組織開展傳銷活動。有當事人對媒體回憶說他們被邀請參觀隆力奇工廠,在廣州隆力奇亞洲區運營中心上課、培訓等,卻發現隆力奇的主要精力集中于拉人頭而非賣貨,業績直接與發展會員數量有關。
2015年《江蘇省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顯示,被告人張博川于2006年起從事江蘇隆力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產品的銷售活動。組建隆力奇博川國際營銷團隊,發展下線成員共計19386人,層級超過三級,傳銷資金達數億元,張某本人非法獲取返利金額為人民幣2909萬元。
值得玩味的是,包括張博川在內的五名上訴人在上訴理由中提出,隆力奇公司知情,且涉案款項全部進入了隆力奇公司。而隆力奇對這位董事的態度也極為曖昧,張博川出獄后,隆力奇不僅再次聘用了他,還稱其為“五星董事”“隆力奇聯盟委員會常委”等。
張博川和聚好商城當然不是個案,此事發生后,與隆力奇相關的一起又一起傳銷糾紛在網絡曝光,盡管隆力奇官方曾表態“傳銷是經銷商行為,不代表隆力奇集團”,但并未顯示出要與經銷商徹底割裂的跡象,目前深陷傳銷丑聞的聚好商城已于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而隆力奇旗下另一家公司“克勞麗”也計劃在國內創業板IPO。有媒體報道稱聚好商城依然在沿用“拉人頭”的老辦法,加盟聚好商城須先交錢成為隆力奇會員,之后發展的會員越多返利就越大。
從令國人驕傲的日化品牌,到身陷丑聞的傳銷大戶,隆力奇三十年發展史令人唏噓。這個老牌國貨沒能像日化行業中的新國潮一樣通過革新、轉型迎來新機遇,確確實實是辜負了廣大民眾幾十年來對其的信任和支持。
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建立往往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而坍塌卻在朝夕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