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4月23日訊(記者 金小莫)繼DSA(醫用血管造影X射線機,醫學影像的盡頭是手術治療?聯影醫療新推介入手術系統 或有望提高國產市場份額)后,聯影醫療又在一款治療產品上傳出新動作。此次,聯影醫療將產品應用場景選在了腫瘤放療,后者被認為是醫療設備皇冠上的明珠,據預測,十四五期間,國內或有一千多臺的裝機需求。
(資料圖片)
22日,在聯影醫療放療創新生態大會上,聯影醫療聯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北京協和醫院、山東省腫瘤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共同發起了中國首個放療高質量發展聯盟。
更進一步資料顯示,聯影醫療最早于2018年就獲批上市了放療設備,是行業首款診斷級CT引導的一體化放療加速器產品。但此后的多年時間里,聯影醫療對于該設備的推廣非常低調。
在前述會議上,《科創板日報》記者得知,在這段“緘默期”里,聯影醫療聯合國內多家醫院進行了產學研合作,并基于臨床醫生的使用反饋,對該設備進行了大量的迭代,特別是軟件上的迭代升級。
會上,聯影醫療放療事業部總裁倪成表示,目前,該設備已“實現從核心部件到軟件算法全面自主研發”,在臨床應用上,可以將腫瘤患者原來需幾周才能完成的首次放療,壓縮到23分鐘之內,讓患者的放療不再需要等待。
▌將CT影像功能延伸實現診療一體化
在采訪中,《科創板日報》記者得知,經過迭代后,該設備最大的優勢特色在于結合了CT影像與放療,進而實現診療的一體化。
據介紹,若使用傳統放療設備,患者需要先拍攝CT采集影像數據,而后醫生根據CT結果勾畫出靶區及危及器官、再進行治療計劃設計、并實施放療。為了完成一次放療,患者需要多次往返醫院,一般需3-15天不等,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存在這樣的風險:當患者接受放射治療時,可能其體內的腫瘤組織已與最初的CT拍攝結果有了出入,進而導致放療不夠精準。
聯影醫療的放療設備則實現了CT與放療一體,另結合軟件算法,可將勾畫靶標的工作極大簡化,進而節省了患者的放療等待時間。北京協和醫院放療科主任張福泉則對記者進一步表示稱,其他進口放療設備也有實現了CT放療一體化的,但CT的呈像效果不及聯影醫療。
參與了聯影醫療放療設備迭代的醫生,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章真教授介紹了該設備在其醫院的使用效果:放療患者治療不必奔波于多個場所,在一張治療床上即可完成放療全流程;同時,腫瘤醫院放射治療中心物理師團隊早在數年前便研發了放療靶區智能勾劃技術和自動計劃技術,通過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使得原本耗時數小時才能完成1至2個患者靶區勾畫與計劃工作,現在僅需幾分鐘內便可完成,大幅提升了放療計劃制定的效率。
“基本可以控制在23分鐘之內完成放療?!闭抡娼淌诮榻B稱,“老實講,2019年,同行們問我使用這臺設備的體驗感,我心里還是不篤定的;但經過這三年的合作,按我們的使用經驗,應該說,我們是從認可到有信心,非常有信心?!?/p>
聯影醫療方面對記者表示,企業擬通過AI、云平臺、大數據等前沿科技,共同推動多模態精準放療、智能放療、云放療等創新技術的研發和臨床應用,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市場。
▌或為聯影醫療打開新市場空間
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腫瘤醫院院長于金明在回答《科創板日報》記者提問時表示,有三大因素將促進國產放療設備放量:
一是政策松綁。今年3月21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發布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管理目錄(2023年)的通知》,據此,將部分型號的直線加速器和乙類直線加速器等合并為常規放射治療類設備,降低管控力度,將進一步降低醫療機構配置該設備的難度,釋放市場需求。
二是設備的使用壽命限定。據于金明,一臺放療設備的使用年限在5-10年之間,一般10年后會有更換的需求。
三是患者人數的增加也會產生新的使用需求。
而目前,放療設備在國內的滲透率仍然不足。
據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放療裝備與技術分會秘書長、北京協和醫院醫學工程處處長邱杰的介紹,按照每百萬人口人均保有量等指標估算,國內還需再配備4千多臺加速器才能滿足需求,目前,國內裝機量為兩千多臺,另考慮到人才的培養、安裝的速度等各種原因,估計在十四五期間,也會有一千多臺的需求量。
在我國,這一市場主要為進口設備所壟斷。據悉,放療設備有著極高的技術門檻,其核心部件為醫用直線加速器。同據邱杰,根據“十四五”大型醫用設備規劃編制基礎研究課題放射治療組地區調研,國內現有直線加速器2139臺,其中進口設備1803臺(記者注:主要為瓦里安、醫科達兩家),占比84.3%;國產336臺,市占率僅為15.7%。
值得注意的是,醫學影像設備兩大龍頭企業飛利浦、西門子已分別于2019年、2021年分別于醫科達、瓦里安或通過戰略合作或收購的模式進行“捆綁”。
當它們也擁有高清CT影像與放療的一體化后,聯影醫療又將如何與之競爭?對于相關問題,《科創板日報》記者將予以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