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行業當中,銀行業一直被當做“經濟晴雨表”。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開啟回暖模式。尤其是在前不久的五一假期,各地消費回暖,釋放出經濟持續向好的積極信號。此時,也正是各家銀行發布成績單的財報季,能發現銀行業總體呈現向好態勢。
在大量成績單中,長沙銀行顯露出較為優異的成果。4月28日,長沙銀行發布2022年度及2023年一季度業績報告,截至2022年末資產總額達9047.33億元,逼近萬億關口;營收228.68億元,同比增長9.58%;歸母凈利潤近70億元,同比增長8.04%。ROA、ROE分別為0.84%、12.57%,繼續保持穩定。
【資料圖】
另外,2023年一季度長沙銀行營收60.81億元,同比增長12.88%;歸母凈利潤19.79億元,同比增長8.68%,顯露出穩健增長的趨勢。
優異成績單背后,其實能看到“生態戰略”的成效在顯現,推動了成果落地。2021年,長沙銀行提出“打造區域領先的現代生態銀行”,2022年進一步推動“3+2”生態體系建設,囊括本土生活、產業投行、市場投資三大業務生態,金融科技、內部組織兩大內部生態。
未來的商業競爭,將是圍繞生態圈的競爭。管理學家穆爾最早提出“商業生態系統”這一概念,他認為企業不能在真空中發展,而是必須吸引各種資源形成生態,才能獲得持續性的發展成果。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分三個步驟:
首先,要將根莖蔓延到肥沃土壤中吸收養分;其次,要讓主干保持高質量生長,向枝丫傳送養分;另外,要朝著陽光充沛的方向生長,最終實現枝繁葉茂。
長沙銀行所在的銀行業,已經進入通過生態戰略產生發展動力的新時期。那么,肥沃土壤有哪些?主干如何高質量生長?又該如何向陽而生?
在長沙銀行的業績報告以及業績說明會上,《一點財經》找到了答案。
縣域里的“肥沃養分”
尋求增量,已經成為擺在所有金融機構面前的新命題。
而縣域經濟,則是一片肥沃土壤,能夠提供金融機構生長所需要的養分。
宏觀層面上看,縣域經濟已經成為連接城市與農村的橋梁,在我國經濟運行中具有基礎性地位。《2022年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報告顯示,全國GDP“千億縣”達到43個,百強縣以占全國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約10%的GDP,湖南、四川等省份都出臺了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規劃。
對于金融機構來說,龐大的縣域經濟創造了巨大機遇。比如,湖南縣域存款市場規模超過2.5萬億元,貸款市場規模超過1.8萬億元,存在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長沙銀行董事長趙小中就曾表示:
“做實本土金融,短板在縣域,希望在縣域,出路也在縣域。”
2022年,長沙銀行在縣域金融上獲得不俗成果。財報顯示,其將經營網絡不斷向下拓展與延伸,將“毛細血管”更深地扎入縣域鄉村。截至2022年末,長沙銀行已開立縣域支行 86 家,縣域覆蓋率達100%,縣域支行零售客群達到 565.31萬戶,較上年末增加43.79萬戶。
另外,截至2022年末,長沙銀行縣域存款余額1763.42 億元,同比增長 21.37%,縣域貸款余額1423.07億元,同比增長 26.47%,增速大幅領跑全行和同業。其中,對公貸款占比68.45%,主要是用于鄉村振興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供水及污水處理、道路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村的學校、醫院等民生工程建設;零售貸款占比 31.55%,其中個人經營性貸款占比 27%,個人消費貸(含按揭)占比 73%。
最近在長沙銀行舉辦的業績說明會上,趙小中表示,“因地制宜打造‘接地氣、有人氣’的鄉村特色信貸產品,引金融‘活水’潤澤湖湘沃土、助力鄉村振興”。該行副行長李建英則表示,“未來縣域資產展望,我們非常看好,目前從湖南整個市場來看,湖南 70%的人口在縣域,縣域市場 GDP占全省 GDP的 55%,縣域的空間是很大的,有利于我們發展資產端業務。”
面向未來談到縣域資產結構,李建英指出,“城商行的市場定位主要是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居民。我們發展縣域金融也要始終堅持這三個定位,跟當地的經濟同頻共振才能夠很好的發展起來。主要思路是三個方面:一是提高零售貸款的占比,滿足客戶的融資需求;二是優化對公貸款的結構,做強產業金融;三是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做大涉農貸款規模。”
可以發現,縣域在長沙銀行的發展增量中已占據C位。
不俗的“縣域成果”背后,是升級的生態戰略在進行支撐。2022年,長沙銀行成立縣域金融部及鄉村振興委員會,明確了縣域金融未來三年發展的“1345”戰略,即:
堅守“1”個定位——將縣域金融定位于戰略發展的增長極,將長沙銀行打造成為湖南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引領者。錨定“3”大目標——實現業務規模趕超、機構覆蓋趕超、鄉村振興趕超;在過程中健全人才、激勵、風控、支撐“4”大機制;實施渠道、產品、客群、創新、鄉村振興“5”大工程。
拿產品來說,長沙銀行推出了湘農云擔、高標準農田施工貸、農雁貸等創新產品,打造出平江休閑食品、新化文印等14個場景金融解決方案,幫助縣域業務向產業金融轉型。
另外,縣域經濟里有大量的小微企業客群,他們對貸款存在龐大需求,長沙銀行就針對性地滿足需求。截至2022年末,長沙銀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余額494.26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06.48億元,普惠小微企業貸款戶數66483戶,較上年末增加18703戶。
正是因為不斷滿足著縣域市場里的需求,長沙銀行在穩步地收獲著成果。
當唯一的確定性就是不確定性時,戰略升級是指引企業跨越周期的價值羅盤。長沙銀行通過迭代的生態戰略,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
數字化護體的“資產生命線”
要讓企業自身的生態實現可持續,除了從土壤中汲取養分,還要保證主干的良性生長。
對于銀行來說,資產就是“主干”般的存在,堪稱“生命線”。因為即使銀行的其他經營指標非常出色,如果產生較多的不良貸款,可能會影響利潤、甚至發生虧損造成較大經營風險,最終影響銀行的健康發展。
越來越多的銀行,都把資產質量當做重要的經營指標。從長沙銀行財報里能發現,其資產質量在持續優化。截至2022年末,不良貸款率為1.16%, 較上年末下降0.04個百分點,資產質量不斷優化,撥備覆蓋率較上年末上升13.22 個百分點至311.09%,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
市場不免感興趣,為何長沙銀行能夠保證資產質量的持續優化?《一點財經》認為是數字化在“護體”生命線。
如今,隨著數字化浪潮的滾滾來襲,金融機構也在不斷轉型升級和收獲紅利。這是因為數字化一方面能夠賦能業務經營,實現降本增效,另一方面能夠更精準地管控風險,優化資產質量,讓整個銀行機構進入正循環增長通道,同時也為其他新興業務提供發展動力。
長沙銀行顯然也在用數字化挖掘新增量,該行行長唐力勇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2022年,我們圍繞科技賦能前臺營銷、科技賦能內部運營、科技賦能風險管理三個發展目標,推動金融科技生態全面賦能。”
科技賦能前臺營銷層面,2022年長沙銀行全網觸客超346萬人,客戶標簽新增807個,數字化場景覆蓋123個,智能外呼1167萬次,營銷策略投放636條。同時,網絡銀行用戶數增長94萬戶,總數逼近千萬大關,客戶活躍度繼續上升,全年微信支付交易量位列全國城商行第一。數字化經營額外促進了消費信貸投放12.8億元,促進信用卡收入1.4億元,促進小微數據貸新投放7.1億元。
科技賦能內部運營層面,截至2022年末,長沙銀行集中授權柜面使用率提升至94.1%,網點運行效率更輕;柜面交易智能化替代率提升至91.5%、網點智能化轉型率提升至94.7%、遠程服務智能替代率提升至85.6%,智能化水平更高;運行系統自動化部署覆蓋率大幅提升18個百分點至74%,各項指標均達到行業優秀水平。
科技賦能風險管理層面,根據唐力勇的介紹,長沙銀行2022年在數字資源基礎夯實、數據系統持續優化、風險策略加快完善、風險預警水平提升等方面都取得新的進展。
比如,長沙銀行利用數字化貫穿貸前、貸中、貸后的授信政策制度體系,推行標準化、線上化、智能化信貸作業體系,同時利用數字化推進線上審批通道,提升風險計量水平,推進內部評級體系優化,強化金融市場業務全流程風險管控,不斷提升數字化風控能力。
2022年,長沙銀行還自主構建信貸申請反欺詐系統,上線僅2個月就識別欺詐客戶事件數百起,規避潛在損失幾千萬元;推進傳統產品的數據化,從抵押資產向數據資產遷移,當前數據貸的授信客戶覆蓋率已經超過 85%,風險管控效果非常明顯。
長沙銀行副行長李興雙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聚焦服務中小微企業,堅持數字化、場景化和輕型化的發展路徑,我們把產品服務和渠道的創新,全力去開展線上化、數字化,稅e貸、政采貸、房e快貸、呼啦快貸這些線上化、數字化的產品大力去進行轉型。”無疑,這些數字化布局和路徑,都能夠降低經營成本、提高人工效能。
生態銀行,本質上是價值生產鏈的重構,也就是依托數字技術廣泛鏈接各方成員,實現客戶、流量、資源、品牌等的交互與協同,長沙銀行顯然深諳此道。
向“陽”而生的成長性
當企業在土壤中汲取養分、保證主干良性生長外,還需要向陽而生,保證未來的成長性和持續性。
值得所有企業思考的是,“陽光”在哪個方向?《一點財經》認為,國家提出的“雙碳戰略”是未來幾十年影響各行各業的社會大方向。緊跟“雙碳戰略”,就能在宏觀上保證成長路線不偏航,同時也能注入成長動力。
在“雙碳戰略”下,“綠色”已成為銀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底色。根據中國綠色金融委員會的測算,未來三十年內中國在《綠色產業目錄》確定的211個領域內,將產生487萬億元人民幣的綠色低碳投資需求,這意味著銀行業將迎來新的龐大機會。而且全球各國都在積極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綠色金融體系,展開綠色金融實力競賽,中國的銀行機構自然也不能落下。
最近密集發布的銀行2022年報中,可以發現“綠色金融”的字眼頻繁被提到。在跟隨綠色金融大勢上,長沙銀行也在順應國家政策導向,全力發展綠色低碳業務。一方面,其在錨定重點綠色產業。唐力勇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綠色金融方面,我們錨定生態修復、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等重點領域,加大綠色項目儲備和投放。”
另一方面,長沙銀行推出碳排放權擔保融資產品,為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企業提供融資支持,積極提升綠色金融服務質效。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末其綠色金融債券募集資金投放41個項目,余額50億元。唐力勇介紹,截至2022年末,長沙銀行綠色金融貸款余額326.0億元,同比增長28.3%,服務客戶1418戶。
綠色發展,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因為難,所以正確。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以后,國內綠色金融市場需求規模增長率預計在10%以上,到2024年市場規模達到21.1萬億元。在這片巨大的市場里,長沙銀行正在穩步布局同時收獲果實。
透過長沙銀行的“綠色戰略”,其實更能印證一條銀行業的競爭法則:服務好“綠水青山”,就會有“金山銀山”。
總體上,不俗的業績成果,也讓長沙銀行的市場地位和品牌形象進一步提升。在英國《銀行家》雜志公布的“2022年全球銀行1000強”榜單中,長沙銀行位列第191位。在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2022年中國銀行業100強榜單”中,長沙銀行排名第36位。
面向未來,趙小中在業績說明會上進行了展望,“今年整體復蘇情況超預期的,發展形勢向好,下一階段產業的轉型升級、消費的復蘇、雙碳目標、鄉村振興、國有企業的改革和兩個‘毫不動搖’,持續的釋放活力。”
小說《三體》中,太陽系遭遇更高維度文明的降維打擊,其實在行業競爭中,中小銀行也面臨著強大對手的擠壓。而以生態為錨點重構核心競爭力,可以主動向上,突破低維競爭,在行業的變局中獲得機會。
三年前,長沙銀行提出“打造區域領先的生態銀行”時,主要還是互聯網巨頭和大銀行在展開“生態競爭”。而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像長沙銀行這樣的中小銀行參與進來。
不過,經營生態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創、共享、共贏。錨定價值,大銀行和中小銀行可以良性地生活在同一片生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