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共享單車比公交甚至打車還貴,終將要成為現實了。
漲漲漲,視頻會員漲完,共享單車漲,最后一公里變得越來越貴了。
近日,關于“共享單車漲價”的新聞上了熱搜。共享單車騎行價格正在陸續上漲。
對此,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熱議了起來:“連共享單車自由都不能眨眨眼隨意實現了。”“小電驢的快樂誰知道?充電半小時,能跑100多公里。看了鄰居家的小電驢,準備最近買一輛。”
共享單車漲價
8月5日,共享單車大戶美團單車宣布,由于硬件和運維成本的增加,自8月10日23時起,美團單車騎行暢騎卡無折扣價將進行調整:7天卡無折扣價調整為15元;30天卡無折扣價調整為35元;90天卡無折扣價調整為90元。目前,這三檔騎行卡的價格分別為10元、25元、60元。
消息一出,有熱心網友算了一筆賬,對比公交出行,騎16分鐘共享單車花費2.5元,比2元錢的公交還要貴。
這也是共享單車普遍被網友詬病的地方,畢竟公交車距離遠、有空調、不必日曬雨淋和費力騎行,從性價比而言看似乎" 秒殺 " 共享單車。
同樣的,部分網友也堅定地認為自己買一輛自行車,比使用共享單車更具性價比。
目前,滴滴青桔7天、30天、90天卡無折扣價分別為10元、25元、75元;哈啰出行的定價較高,三檔無折扣價分別為15元、35元、90元。
不過,各家基本都提供優惠折扣,例如哈啰出行折后實際價格優惠約一半。
實際上,這并不是共享單車第一次漲價。
2016年,摩拜和ofo相繼進入市場時,共享單車最初價格為0.5元/半小時,此后,相關品牌相繼進入調價模式。去年3月,哈羅單車調整收費標準,自此,共享單車進入1.5元/15分鐘起步價時代。
而今年1月起,哈啰將騎行套餐7天卡漲至15元,30天卡漲至35元。哈啰單車在當時發布的公告中表示,漲價系因硬件和運維成本增加。
有多地網友稱,哈啰單車起步價已從每半小時1.5元提升至半小時2元,目前沈陽、長沙、佛山、綿陽、珠海等多個城市單次騎行漲價已生效。
如今從市場平均水平看,一小時收費3.5-4元已成普遍現象,比6年前的價格漲了7倍。本來很便宜的共享單車,為何越來越貴了?
為何越來越貴了?
對于此次漲價,美團公告稱硬件和運維成本的增加,是造成其提高價格的直接因素。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原材料、運維成本上漲,是共享單車行業目前面臨的趨勢。如何在早年燒錢、低價攬客帶來的消費慣性下,平衡合理運營價格與市場反饋,或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的難題。
雖說有方面的原因,不過,最主要的還是價格戰消失了,補貼也沒有了,所以消費者才會感覺更加貴了。
實際上,共享單車從誕生起就是一場燒錢游戲,市面上的小黃車、小紅車、小綠車、小藍車等用各種故事和概念,從投資人那里獲得融資。
然后,他們會通過各種優惠、補貼的方式搶占市場份額,與同行打價格戰。
價格戰,是最原始的競爭方式,也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從背后的資金來看,每家機構都會“撒胡椒粉”式投資,后面看著一群人打來打去,不管怎么打,打到最后還剩幾家,資本都是贏家。
現在的共享單車市場,基本是三分天下的格局,也就是俗稱的“寡頭時代”。
走過了價格戰的混亂期,行業格局穩定之后,省下的寡頭都有錢賺,大家都有龐大的市場份額,可以通過提價收回前期的虧損和投入。
換句話說,共享單車就這么幾家,大家都在漲價,你消費者沒得選。
事實上,這種打法不僅出現在共享單車領域,在過去的短視頻大戰、外賣大戰、網約車大戰中都是常態。
前期燒錢打價格戰,卷死對手搶占市場,后期不斷漲價,用薅消費者羊毛的方式攫取利潤,早就成了每個行業的共識,大家都心照不宣。
然而,對于這些商業的套路,你又沒得選。等你用習慣了,就逮著你宰了。
共享經濟還有未來嗎?
漲價從一定程度上來看是不可避免的。要知道,三家共享單車頭部平臺如今也仍是在流血發展。
哈啰2018至 2021年一季度一直處于虧損狀態,2018至 2020年三年合計虧損48.41億元;被美團全資收購的摩拜單車2018年 -2020年累計虧損接近50億元;滴滴2021年的財報數據顯示,青桔共享單車被劃分進虧損高達300億的 " 其他業務 " 中。
而在頻繁漲價之下,共享充電寶企業倒是有不少扭虧為盈。
未來的共享經濟,頭部化會更加嚴重,成為阿里巴巴、美團、滴滴這種巨頭的專屬,哪怕是這些巨頭不涉獵的分支行業,也必須向它們尋求投資。
所以,總的來說,未來共享經濟也許會衰退,但不會消失。因為,共享經濟最大的作用是應急,總有消費者會有需要用到它們的地方。
正所謂“浪花淘盡英雄”,對于共享經濟而言,未來巨頭可以撐多久,消費者買不買賬,這就留給時間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