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新經緯9月5日電 (常濤)近日,“扣車”產業鏈引發公眾熱議,同時也揭開了共享單車地方管理混亂的一角。
據媒體報道,在某地,有自稱街道購買的第三方服務商工作人員,專門對轄區內違停的共享單車進行清運,甚至一些按規矩停放的共享單車也被清走。如今,“扣車”已成產業鏈,為贖回被扣押的單車,有企業一年花費了上億元。
巧合的是,近日多家共享單車集中漲價亦引發熱議。對于漲價,企業給出的理由無外乎硬件與運維成本增加。有不少用戶對此提出疑問,共享單車企業的運維費用都花在哪了?上述報道或許就是答案之一。
很難說這是科學的、行之有效的辦法,也很難說這是對用戶友好的辦法。事件的兩方,清運服務商將“扣車”作為獲利途徑,共享單車企業為贖車多了成本支出,兩者你來我往進行拉鋸戰,甚至陷入惡性循環。之所以說是惡性循環,因為單從結果看,共享單車亂停亂放沒有得到很好整治,而且贖車成本最后落在了用戶身上——共享單車不斷漲價。
此外,同樣引發爭議的還有,今年以來,河北石家莊、云南宣威、湖南張家界(行情000430,診股)等多地拍賣共享單車特許經營權。作為具有準公共屬性的共享單車,進入某地公共交通市場是否只考慮“價高者得”,同樣考驗著城市管理者。
因為僅考慮“價高者得”,容易引發企業間的惡性競爭,相互抬價,或導致單車漲價,或造成服務質量下降,最終可能不僅沒有起到規范管理的效果,反而導致路面秩序更加混亂,陷入惡性循環。
眼下,共享單車已成出行剛需,用戶呼吁共享單車企業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以及社會有序安全的共享單車騎行、停放環境。各地對共享單車的管理、整治,必須以有利于用戶為根本,不宜一刀切“價高者得”,也不宜野蠻“過度清理”,要從制度、監管、企業、用戶多方面進行綜合治理,比如有平臺推出共享單車“駕照”,用戶扣完12分將無法騎行。(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常濤:zxjwct@163.com) (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公司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