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9月16日,工信部舉行“新時代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系列第八場“推動工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并答記者問。
相關負責人指出,工信部推進工業能效、水效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間均有較大程度的下降。
綠色技術裝備產品供給不斷加強,累計推薦節能技術裝備產品3561項、推廣近2萬種綠色產品,培育國家綠色數據中心153個,逐步構建起綠色產品供給體系。同時,推進工業資源循環利用,培育近800家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行業骨干企業。
為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工信部會同相關部門開展產融合作工作,引導金融資源支持工業綠色發展。探索產融合作新模式新方法,企業融資綜合成本有望降低1—3個百分點。
培育近800家再生資源綜合利用骨干企業
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黃利斌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工信部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大力開展節能節水行動,加大資源綜合利用力度,堅決打好工業領域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綠色生產方式正在加快形成,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初步在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建立落后產能退出長效機制。新興產業壯大發展,2021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15.1%和33.7%,較2012年分別提高了3.3和1.9個百分點。
二是著力提升工業能效水效水平。推進工業能效、水效提升,加大工業節能監察力度,系統推進工業節水增效,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十三五”分別下降28%和16%的基礎上,2021年又進一步下降5.6%。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在“十二五”“十三五”分別下降35%和近40%基礎上,2021年進一步下降7.1%。
三是推進工業資源循環利用。實施廢鋼鐵、廢塑料等再生資源行業規范管理,培育近800家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行業骨干企業,已建成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超過1萬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服務網點。
四是加大綠色技術裝備產品供給。累計推薦節能技術裝備產品3561項、節水工藝技術裝備353項、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工藝技術及裝備350項,推廣近2萬種綠色產品,培育國家綠色數據中心153個,逐步構建起綠色產品供給體系。
五是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工信部編制《綠色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以重大工程、項目為牽引,打造了一批綠色制造典型,帶動綠色技術推廣應用、產業鏈供應鏈協同轉型。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曾公開表示,這十年,我國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發展提質增效。淘汰落后和化解過剩產能鋼鐵達到了3億噸、水泥4億噸、平板玻璃1.5億噸重量箱。大力推進鋼鐵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目前已有6.3億噸粗鋼產能正在或已完成改造。
“我國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持續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盲目擴張,依法淘汰落后產能,加快化解過剩產能。”黃潤秋表示,十年來,我們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5%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了26.2%,是全球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相當于少用了14億噸的標準煤,少排放了29.4億噸的二氧化碳。
黃利斌指出,下一步,工信部將著力開展工業領域碳達峰“一個行動”,構建綠色低碳技術和綠色制造支撐“兩個體系”,推動產業結構高端化、能源消費低碳化、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品供給綠色化、生產方式數字化等“六個轉型”,支撐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如期實現。
企業融資綜合成本有望降低1—3個百分點
為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工信部在產融合作方面采取哪些措施?對于這樣的提問,工業和信息化部財務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翁啟文回應稱,工信部會同相關部門開展產融合作工作,引導金融資源支持工業綠色發展。
一是加強政策牽引,系統謀劃支持方向和路徑。聯合“一行兩會”出臺《關于加強產融合作推動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8個重點支持方向和9個方面的政策舉措,包括建立工業綠色發展指導目錄和項目庫等。
二是堅持試點先行,探索產融合作新模式新方法。支持全國51個產融合作試點城市探索綠色金融改革創新,鼓勵率先開展碳核算、健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為促進綠色產業鏈協同創新和穩鏈強鏈,開展“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和“補貸保”聯動兩項試點。目前,“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首批征集的大部分硬科技項目與綠色或賦能綠色相關,青島等地出臺了“補貸保”聯動相應配套政策,企業融資綜合成本有望降低1—3個百分點。
三是注重標準建設,開展轉型金融標準研究。工業領域,尤其是傳統碳密集型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融資缺口較大,需要更加靈活性、針對性、適應性的轉型金融支持。同時,牽頭組織鋼鐵行業轉型金融標準研究工作,引導金融機構創新轉型金融產品和服務,擴大對傳統行業綠色改造投入,目前初步形成9類39項標準,條件成熟后將公開發布。
四是依托平臺支撐,提升產融合作質效。工信部去年上線國家產融合作平臺,開設“工業綠色發展”專區。截至8月底,金融機構上線綠色金融產品81個,累計助企融資突破3000億元,其中綠色相關企業融資超過1400億元。
五是強化生態匯聚,協調多方資源協同推進。加強與金融相關部門協調配合,強化產融合作支持工業綠色發展效果。并聯合多家金融機構設立制造業專項貸款,制定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導向計劃,將工業綠色發展作為重點支持領域。
在2022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上,中國工商銀行(行情601398,診股)首席經濟學家周月秋曾表示,綠色金融包括了各個層次的金融產品,這些產品有權益的定價、也有風險的定價,這些定價在連續的活躍的交易的過程中間,就會使得價格越來越公允、越來越有效。而這個公允的、有效的、連續的價格就會形成價格曲線,這個價格曲線就會成為市場化減碳機制的很重要的基礎。
他指出,在金融政策方面,我國把綠色能源、節能改造、綠色交通作為重點支持的對象,實現差異化的融資和支持。在信貸投放上,通過優化授信模型、規模、資本的計量、考核指標等,推動投融資結構向綠色加快轉型。
探索動力電池多元化回收利用模式
當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問題受到社會高度關注。對此,黃利斌表示,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動力電池退役量逐年上升。做好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工作,對于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障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他指出,近年來,工信部會同有關部門發布實施《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梯次利用管理辦法》等政策,探索多元化回收利用模式。
“截至8月底,190余家汽車生產、動力電池綜合利用等企業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26個地市級行政區設立了10235個回收服務網點。同時,培育了45家梯次和再生利用骨干企業,探索形成‘梯次電池以租代售’‘廢料換原材料’等一批新型商業模式,回收利用體系正在逐步完善。”黃利斌表示。
黃利斌強調,下一步,工信部將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強化電池流向管理;加大退役電池柔性拆解、高效再生利用等關鍵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力度,并加快出臺一批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強化標準引領支撐;遴選推廣一批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成熟經驗和典型項目,引導各方高質量推進回收體系建設;培育壯大梯次和再生利用骨干企業,推動資源要素向優勢企業集聚。
中博聯智庫特聘專家張翔在接受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電池原材料價格高企的背景下,回收電池并對相關原材料提煉再利用,將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
同時,“電池回收有利于環境保護,降低廢舊電池對土地的污染。新能源汽車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國家將給予很大支持。而動力電池回收體系又是新能源汽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將會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機會。”張翔告訴記者。
國信證券(行情002736,診股)研報指出,動力電池回收產業鏈包括所有的電池應用端、回收渠道、網絡、梯次利用、預處理、材料再利用等多個環節。上游,我國汽車動力電池裝機量迅速提升,動力電池退役量也快速增長。中游電池回收模式主要有:產業聯盟回收模式、第三方回收模式和生產者自主回收模式。下游電池再利用主要包括梯級利用和資源再生利用。EVTank預計2026年中國理論廢舊鋰離子電池回收量將達到231.2萬噸,理論市場規模將達到943.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