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9月21日電 國家衛健委21日發布通知,印發《健康中國行動中醫藥健康促進專項活動實施方案》(下稱《方案》),其中提出,開展青少年近視、肥胖、脊柱側彎中醫藥干預活動。
(相關資料圖)
《方案》明確,活動時間為3年,活動目標為:中醫治未病理念融入健康促進全過程、重大疾病防治全過程、疾病診療全過程。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持續提高。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中醫藥健康服務需求基本得到滿足。
根據《方案》,活動內容為:
(一)開展婦幼中醫藥健康促進活動。發揮中醫藥在優生優育、婦幼保健和兒童生長發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含中西醫結合醫院、少數民族醫醫院,下同)廣泛開設優生優育門診。在婦幼保健機構全面開展中醫藥服務,到2025年,三級和二級婦幼保健院開展中醫藥專科服務的比例達到90%和70%。鼓勵有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規范開展小兒推拿,支持醫護人員參加小兒推拿培訓。加大小兒推拿健康知識普及,讓家長了解小兒推拿適應癥和注意事項,傳授推廣易于家長操作的捏脊、按揉足三里等方法。加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到2025年,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率達到85%。
(二)開展老年人中醫藥健康促進活動。發揮中醫藥在老年人健康維護、疾病預防和治療康復中的重要作用。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均與養老機構開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協作,支持有條件的中醫醫院托管或舉辦養老機構,鼓勵創建具有中醫藥特色的醫養結合示范機構。開展省級老年人中醫藥健康中心建設試點,探索完善老年人中醫藥健康服務模式。加強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到2025年,65歲以上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率達到75%。
(三)開展慢病中醫藥防治活動。在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廣泛開展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門診服務,支持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組建慢病防治聯盟,構建“醫院—社區—個人”慢病管理模式,對慢病患者進行全周期中醫藥健康管理。支持中醫醫院對慢病患者建立中醫健康檔案,開具中醫健康處方,從營養膳食、傳統運動方式、情志調養等方面指導慢病患者進行自我健康維護。
(四)開展中醫治未病干預方案推廣活動。實施中醫治未病干預方案“20+X”推廣計劃,在實施好國家發布的20個中醫治未病干預方案基礎上,各省(區、市)結合本地區疾病譜和地域特點,再制定推廣一批中醫治未病干預方案。加強二級以上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建設,支持開展多種形式的中醫治未病干預方案推廣。鼓勵有條件的二級以上中醫醫院、綜合醫院中醫科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膏方和三伏貼服務。
(五)開展“中醫進家庭”活動。支持中醫類別醫師牽頭家庭醫生團隊或者加入家庭醫生團隊,為居民提供主動、連續、綜合、個性化的中醫藥健康服務。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包中增加中醫藥服務相關內容,對家庭醫生團隊開展中醫藥診療服務能力的技能培訓。推動中醫家庭醫生入戶走訪,宣傳中醫藥服務項目和內容,為居民提供健康狀態辨識評估、健康咨詢指導等中醫健康管理服務。
(六)開展青少年近視、肥胖、脊柱側彎中醫藥干預活動。推進中醫適宜技術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試點,在中醫醫院以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推廣使用耳穴壓丸等中醫適宜技術,對兒童青少年近視進行早防早控。針對兒童青少年肥胖、脊柱側彎等健康問題,開展中醫適宜技術干預試點,組織中醫藥防控兒童青少年肥胖、脊柱側彎健康教育活動,引導兒童青少年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七)開展醫體融合強健行動。鼓勵有條件的中醫醫院教授傳統體育項目,指導康復期病人練習適合的傳統體育項目。推動傳統體育項目全面融入日常生活,鼓勵社區組織開展傳統體育項目學習及有關活動,倡導每天進行半小時傳統體育項目。
(八)開展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舉辦“中醫中藥中國行”“名醫故里行”“千名醫師講中醫”、校園中醫藥文化主題日、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大賽等活動。建設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角,推出一批針對不同受眾的中醫藥題材節目、紀錄片、動漫等產品。面向家庭和個人推廣四季養生、節氣養生、食療藥膳等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技術和方法,推廣艾灸等一批簡單易行、適宜家庭保健的中醫適宜技術。到2025年,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提升到25%。(中新經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