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畢業時,身邊大部分人都用領英找工作,但是這幾年幾乎很少人用領英了。”某外企員工向首席表示。
5月9日,領英發布公告,宣布中國的本土化求職平臺“領英職場”將于2023年8月9日起正式停止服務。屆時,所有領英職場的產品和服務將停止,包括移動端APP、桌面端網站和微信小程序。
對于做出停止服務這一決定,領英表示,盡管在過去一年中取得了初步進展,但“領英職場”始終面臨著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宏觀經濟環境帶來的挑戰。
(相關資料圖)
此外,領英中國團隊的規模也將有所縮減。在社交媒體上,有領英員工透露,領英中國將中國區大概 200 多人的產品和研發團隊全裁掉了,只留 100 多人的海外銷售團隊。
那么, 作為全球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站,領英為什么在中國混不下去了呢?
入華九年,領英兩次換帥
對很多外企員工、海外留學人士來說,領英并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2002年12月,美國著名投資家、前PayPal的執行副總裁Reid Hoffman創立了LinkedIn,總部設在美國加州山景城,2003年5月,領英正式上線。
Reid Hoffman
剛創立時,領英就定位為一家以商業客戶為導向的社交網絡服務網站,致力于連結全球職場人士,維護他們在商業交往中認識并信任的聯系人。在海外,領英深受商務人士和職場精英人群歡迎。
2014年,領英正式進入中國市場,當時采用了與紅杉資本和寬帶資本共同成立合資公司的形式,任命原糯米網CEO沈博陽為中國區總裁、全球副總裁,直接向LinkedIn首席執行官Jeff Weiner匯報。
沈博陽
憑借著簡潔的界面、清晰的功能、較少的廣告,領英在中國市場吸引了一大批用戶,當年用戶就超過400萬。在沈博陽帶領領英兩年多的時間內,領英中國的用戶數更是超過1000萬。
但好景不長,第二任總裁陸堅上任后,領英中國砍掉了平臺原創內容的發布與互動功能,從職場社交平臺,徹底變成一個單純的招聘軟件。
2021年12月14日,領英在中國內地正式發布全新應用“領英職場”,主打為中高端職場人士提供社交鏈接以及職業指南、職場必修課和薪資洞察等價值。同時,開始為中國企業出海提供人才和營銷等服務。
對此次“社交媒體”功能的剔除,領英的解釋是基于競爭優勢及投入產出比的角度考量。陸堅稱,一方面,相較于領英全球,面向國內的媒體業務在領英中國的業務中占比較小;另一方面,在合規運營層面,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
有不少人認為,領英的此次改革把最能吸引和留住用戶的功能“閹割”掉了。喪失了社交功能的領英逐漸成為市場上的“大多數”。
如今,已在兩年前關閉中國區社交網絡功能的領英,進一步關停剩余中國業務,并即將開始中國區的裁員。
領英CEO瑞恩·羅斯蘭斯基(Ryan Roslansky)在今天發布的內部信中透露,公司高級副總裁Mohak Shroff和領英中國總裁陸堅將召開中國全員會議,與中國同事溝通這些變化帶來的影響,包括停止在中國設立產品和工程團隊,以及縮減職能、業務和營銷部門的崗位。
根據外媒路透社報道,領英此前表示,將裁員716人,作為更廣泛變革的一部分,這也將導致其在中國逐步淘汰本地求職應用程序。
但領英對于被裁的員工略顯慷慨。社交網站上,有網友透露領英賠償方案 2N+3,但也有消息表示,“賠償方案為 2N+2”。
領英敗走中國,到底誰的錯?
正所謂,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領英的由盛轉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身本土化不暢。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領英很重視中國市場。早在沈博陽接手領英時,就清醒的認識到,“領英中國不應該是一個高大上的美國互聯網公司,而應該是一個接地氣的本土團隊,在產品上,不能做機械的復制粘貼,而是更多地做本土化的東西。”
但 入華9年,領英還是有點“端著”,不接地氣。
首先,領英定位商務社交這點在中國市場有點尷尬。 中國是一個比較注重私密性,人情化的社會,領英的“非匿名”特性卻在中國市場行不通。大多數人有很強的防備心理,并不喜歡在公共平臺上暴露有關自己的職業、學歷等信息,也不會在公共平臺上聊太多,更多的是通過領英“加個微信”、“留個電話”后私下聊聊,這使得領英難以在中國市場體現出自己的定位優勢和差異化。
其次, 領英多關注中高端職位,用戶群體過于局限,行業覆蓋率比較窄。 在中國市場上,領英職場吸引的大多都是精英、大型企業和世界 500 強企業的用戶人群,但這部分人畢竟只占少數,領英無法顧及中國社會越來越大的職場社交需求。
職場精英用戶很喜歡,但無法吸引大眾用戶。這成了很長一段時間內領英的平臺形象。
其次, 領英不符合中國用戶的使用習慣,很難建立可持續的用戶黏性。 比如,領英產品是圍繞著PC和電子郵箱設計,向移動互聯網遷移的速度不夠快,與中國人的習慣不一樣。
另外,不是所有領英上的工作都像BOSS直聘那樣和HR溝通,大部分只能投簡歷,反饋也不夠快,無法滿足中國市場高效率的用戶需求。
還有不少用戶反映領英存在產品注冊流程繁瑣,交互體驗感差,產品更新速度慢,頁面設計感差等問題。甚至在領英發布服務調整的微博下,依然有網友評價領英“很難用”。
產品設計與不太“本地化”的體驗讓領英很難在中國市場上獲得廣泛的用戶認可和接受,這也成為領英職場關閉的最重要的原因。
與此同時, 中美關系的緊張與全球裁員浪潮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領英。
2022年下半年以來,微軟、谷歌、Meta、亞馬遜等全球科技巨頭紛紛大裁員,通過削減團隊以精簡公司運營。作為微軟旗下的職場社交平臺,領英跟隨母公司的腳步也不意外。
職場社交平臺競爭激烈,領英還有未來嗎?
作為中國互聯網市場職場社交的外來者和先行者,領英除了自身本土化進程不順之外,也受到智聯招聘、BOSS直聘等中國職場社交平臺的激烈競爭。
根據Mob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互聯網招聘求職行業洞察報告》,在月活躍用戶上,智聯招聘、前程無憂成為第一梯隊的“千萬級”玩家,第二梯隊則是BOSS直聘和獵聘在內的“百萬級”玩家,十萬量級的領英中國則淪為第三梯隊。
易觀千帆數據則顯示,2023年3月,領英APP月活為95.96萬,遠不及前程無憂的1845.98萬、BOSS直聘的1728.45萬和智聯招聘的1082.29萬。
為什么這些本土職場社交APP能夠后來者居上呢?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這些本土的職場社交APP更理解中國用戶的需求。
其一,行業覆蓋范圍廣,滿足中國市場職場社交的“匿名”需求。 比如,前程無憂里,除了一些坐辦公室,技術類工作之外,服務員、快遞員等職位也在其中,滿足了很多企業的用工需要。而且在BOSS直聘上,用戶還能屏蔽前公司,滿足用戶“匿名”意愿,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其二,不斷推出新的功能和服務,滿足了用戶的多樣化需求。 比如脈脈就進行了社區化轉型,將“找工作”的低頻需求轉變為“內容連接帶動關系連接”的高頻需求。用戶不僅可以建立圈子,還能掌握行業動態、分享職場經驗和話題熱點,極大地增強了用戶粘性。
其三,效率高,反饋迅速,適應了中國快速發展的互聯網職場社交需要。 以BOSS直聘為例,設置了“已讀”功能,用戶能夠知道自己的簡歷到底有沒有被HR看到,而且直接和老板溝通,也能迅速幫助求職者分辨這家公司是不是自己心儀的公司。
反過來說,對企業招聘方來講,也是特別高效的一種方式。
總而言之,在智聯招聘、BOSS直聘等國內的社交招聘軟件的夾擊下,領英不夠了解和理解中國市場,最終導致了自己的停服。
不過, “領英職場”停止服務并不代表領英將撤出中國市場。
領英表示,將繼續深耕中國市場,通過領英人才和營銷解決方案,以及今年晚些時候即將落地中國內地的領英學習解決方案,持續支持中國企業的全球化發展。過渡期間,領英也將為用戶提供支持,包括提供如何下載“領英職場”個人賬號數據等幫助信息。
這意味著,領英接下來的業務應該更偏向于To B(企業服務),而在“出海”這塊,領英也是有優勢的。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22年,領英全球用戶數量高達8.3億。
但對于中國的C端(用戶)來說,領英時代已過去。
作者:寧缺。長期主義奉行者。長期關注:大文娛、新消費、TMT產業
參考資料:
1、《領英中國,痛失“靈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敗走中國的領英:倒在了本土化魔咒》21世紀經濟報道
3、《再見,領英中國》品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