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網絡智能時代,人文教育如何重塑?在歷史的回聲里,重新發現傳統人文教育的源流。5月13下午,古琴大師裴金寶“我所知道的私塾文化”講座在蘇州上書洲書院舉行,裴金寶接受家族口口相傳,保存了百年前吳地私塾的傳統教法、學法,并攜古琴世家裴門第三代傳人裴思越,通過讀唱吟唱、對讀對唱的老方法來展示吳聲讀書調的魅力,同時帶來私塾課本、戒尺、獨腳櫈、文玩器讀書郎等物,分享自己親歷的關于私塾文化傳承的有趣故事,以及對于傳統文化的感悟,吳門琴社理事、斫琴師、簫演奏者魯慶,吳江區文聯秘書長、古琴演奏家張常恭,作家湯海山等嘉賓共同參加。
私塾是我國古代社會一種開設于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它是舊時私人所辦的學校,以儒家思想為中心,是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裴金寶表示,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教育載體,私塾大致產生于春秋時期,孔子的“七十二賢人”典故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稱作是傳統私塾的開端,之后兩千多年私塾一直綿延不斷,與官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共同載體。
裴金寶表示,除了自己祖輩流傳下來的學館讀本、戒尺等,許多私塾文藏大都是自己多年慢慢淘攢下來的,有些花了很高的代價入手。裴金寶在現場特別拿出一些傳統掛件展示講解,如環、珠、鉤、佩、牌等,其大小形狀甚至每一個孔都藏著“別有洞天”的系統,“這些文藏器物大都變成教具,能讓小孩在似懂非懂之間,不斷走向傳統文化的開闊之地。”裴金寶說。
由于自幼熱愛《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傳統典籍,裴金寶認為,《黃帝內經》不僅是一部醫書,更是一部哲學著作,《素問》《靈樞》感覺不僅可以指導身體、理解天地萬物,還能夠用來指導古琴,許多字如果換成“琴”,亦能讀通。同時裴金寶表示,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對文字筆劃有特別的講究,并以自己收藏的在鄉村民間婚嫁接親時插在轎子上用的“琴瑟永好”牌匾例舉,“瑟”字之所以缺了一“撇”,是因為一“撇”如刀,轎子上放刀不好,缺了一“撇”,表面看寫錯了,意思卻完美了,這就是中國漢字的奧妙之處。
作家湯海山認為,從裴思越的身上可以看出私塾文化傳承對她的“滋養”,而且“吟唱”的方式確實有助于唐詩宋詞的記憶,這樣的口口相傳非常值得我們思考在當下的教育中,如何從方式手段上得到借鑒或啟發,包括用“方言”在生活、藝術上找回傳統精神,“當教育過多標定于考試,我們似乎失去了許多東西”,湯海山說。
分享活動的互動環節,裴思越的《千字文》吳語讀唱,張常恭的古琴演奏《梅花三弄》,裴金寶、張常恭、裴思越三人聯袂吟唱琴簫合奏的《杏壇吟》不斷將活動推向高潮,在回答現場讀者關于傳統文化的提問時,裴金寶表示,傳統文化都是有載體的,有了這個載體就好比是有了一條船,才能裝貨。“對于傳統文化來講,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主人,都是主動的,需要自己去尋找,我所知道的私塾文化分享,也僅止一家之言。”裴金寶坦承。
上書洲書院負責人表示,私塾、學堂、書院等傳統人文教育載體所呈現的價值,未來或將面臨新的“回歸”,在商業科技狂飆的時代是一種慢的、拙的緩沖和“軟著陸”,對孩子人性、人格、人文的“培根”教育至關重要,既需要家長有更遠的眼光,同時又迫在眉捷,希望通過講座活動促動更多的思考與交流。(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