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真愛”綁定的I Do鉆戒,遭遇滑鐵盧。
1月4日,I DO品牌母公司恒信璽利實業股份宣告破產重組,根據法院公開信息,申請人為北京艾貝利特服裝服飾有限公司,經辦法院為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曲水縣人民法院。
恒信璽利成立于2007年9月,法定代表人為李厚霖。除婚戒品牌I DO外,旗下還包括高定品牌HIERSUN恒信、時尚定制品牌oohDear等。
【資料圖】
此前,恒信璽利已經是一地雞毛。
“2022年10月28日,恒信璽利相關負責人以電話會議的形式宣布,I Do東北大區解散。”1月5日,恒信璽利哈爾濱第一分公司內部員工張強(化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在解散前,哈爾濱第一分公司還剩下21名員工。張強說到,“公司4個月未發工資,拖欠工資約100萬元,疊加公司需支付的補償金220萬元,合計約320萬元。”
同樣面臨欠款問題的還有供應商、加盟商等人員。
為整個哈爾濱地區I DO專柜供應鮮花的王莉(化名)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被欠款一年多,本以為多次交涉后恒信璽利可以給出解決方法,沒想到卻等來總公司破產重組的消息。
在正式公布破產重組之前,恒信璽利各地分公司被大規模注銷。天眼查顯示,恒信璽利137家分公司中,僅14家為存續、開業狀態,其余123家均已注銷。
揚言要成為百年奢侈品品牌的“I Do”為何淪落至此?1月5日,時代周報記者就破產和經營等問題聯系恒信璽利,截至發稿暫未獲得回復。
執行金額約550萬元,欠款無數
2022年12月31日,是恒信璽利東北大區總公司員工最后一天上班日。隨著最后一位員工打卡下班,王莉再也無法去所在的恒信璽利辦公室找人解決欠款問題。
在哈爾濱,恒信璽利婚戒品牌“I Do”此前共有11個專柜門店,王莉每周會為店面更換一次鮮花,每次約更換100支。
如今,直營店已經全部撤離,只剩4個加盟店。
據王莉表述,加盟店一直按月結款,欠款主要來自直營店。但自2021年11月開始,直營店不再結款,至2022年年末,I Do直營店已拖欠王莉超一年的商款,合計約2萬元。
“說來也怪自己大意了。”王莉自責道,“與專柜合作六七年,因為信賴,所以去年沒有著急追回款項,如今已經找不到能解決的人了”。
據王莉透露,此前,她一直與恒信璽利負責對接供應商的副總監對話。1月4日晚,這名副總監告訴王莉,公司通知要清算重組了,所有子公司要與總公司合并整合,建議欠款走法律程序。
該副總監向王莉表示,他本人已經9個月沒有拿到工資。
張強則告訴時代周報記者,2022年10月30日,公司直接宣布解散,要求簽署解除勞動合同協議,并承諾將于12月末補發工資。不簽署合同者被告知,“不用來上班了,去維護權益吧”。但直至2023年1月5日,包括張強在內的21位員工,仍未收到工資。“2022年4月,公司裁掉近一半員工,并答應被裁員工9月末支付薪資,至今未實現。部分員工申請勞動仲裁,按照勞動仲裁結果,需11月末支付薪資,仍未實現。”張強無奈說道。
受訪者提供:恒信璽利解除勞動合同協議書
據天眼查顯示,恒信璽利多次被執行,執行總金額約550萬元。
根據公司財報,截至2022年6月30日,在職員工1104人,較期初減少580人,裁員比例超三分之一。同時,2022年上半年,I Do門店數量大幅減少,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擁有終端門店數630家,僅半年時間,就關閉了85家。
明星光環沒能阻擋業績崩塌
欠薪、裁員、關閉門店,不過是I Do鉆戒經營困境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2022年上半年,恒信璽利營收、凈利潤雙雙跳水。營收6.28億元,同比下降41.99%;凈利潤704.44萬元,同比下降88.62%。
這與此前的風光截然不同。2006年,I Do品牌在北京開設首家珠寶精品店,之后將足跡遍布全國230余座城市。
恒信璽利實控人李厚霖,是知名主持人李湘的前夫,在品牌創立前期,他頻頻為品牌增添多重明星光環。
此前,李湘出席公眾場合時,會戴上恒信的鉆石首飾,但兩人產生裂痕后,李湘不再佩戴相關產品。同時,李厚霖曾邀請眾多明星站臺發布會、創作歌曲等。
2021年3月,張雨綺作為I Do定制代言人,做客李佳琦直播間,不到30秒,第一顆鉆戒賣出。當晚直播間共賣出三枚10克拉的鉆戒。憑借高達一千萬元的單價,I Do鉆戒成為李佳琦直播間最貴單品。
圖源:圖蟲創意
2021年12月,I Do品牌正式官宣陳小春、應采兒夫婦為品牌全球代言人。2022年,I Do品牌與劉畊宏夫婦直播間、王者榮耀IP、綜藝節目《披荊斬棘》等進行合作。
眾多明星的加持沒能阻擋品牌業績的下滑。
恒信璽利在財報中解釋稱,受疫情影響,公司經營壓力有所增加。但橫向對比發現,疫情不能成為恒信璽利業績下滑理由。
同打真愛主題營銷的DR鉆戒,2022年上半年,其母公司迪阿股份(301177)營收同比下降10.13%,凈利潤同比下滑20.62%,下滑幅度低于恒信璽利;同期,同為珠寶品牌的周大生(002867)營收同比上漲82.79%,凈利潤同比下滑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