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海康威視(002415)員工在脈脈等社交平臺發帖,稱其所在分公司并未給員工足額繳納公積金,要求公司予以補繳,并出示了當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在3月2日下發的立案調查通知書。
同時,多名海康威視員工向表示,上述員工的經歷并非個例,多地海康威視分公司都存在類似的情況,他們正在整理材料,向各地公積金管理部門進行申訴。
就上述消息向海康威視方面求證,截至發稿,對方尚未回復。
(資料圖片)
5年少繳7萬多元,員工直指海康威視違反公積金條例
“我在海康威視工作了五年,直到最近才發現公司少繳了公積金。”一名在職的海康威視員工張翔(化名)告訴,自己此前并未留意過公積金的實際繳納情況,對相關政策也是一知半解,直到春節后有裁員消息傳出,有員工和人力部門溝通補償方案,部分相熟的同事才意識到這一問題。
根據《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2019修訂)》,職工和單位住房公積金的繳存比例均不得低于職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的5%;有條件的城市,可以適當提高繳存比例。一般來說,這個比例最高為12%。
“這是公司的一個亮點,(公積金)交12%。”張翔坦言,在招聘中公司以此作為福利優厚的佐證,但他發現每個月所繳納的公積金并沒有宣傳的那么多。
他表示,海康威視每月為其繳納的公積金數額,以月基本工資的80%為基數,繳納比例為12%,其他的績效工資和年終獎金沒有計算在內,與上述管理條例中“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的要求不符。
張翔以2022年上半年為例,按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資計算,公司每月應為他繳納約3300元公積金。而從公積金服務平臺實際繳存明細來看,1-6月份個人與公司共計繳納數額約3000元。
張翔認為,海康威視實際繳納的公積金僅為他應得的一半左右,5年來,總計約少繳7萬多元。如果海康威視按實際工資為他繳納公積金,或者補繳上所少的數額,正好可以覆蓋他目前剩余的房貸。
另一名海康威視的老員工李滿(化名)也向證實了這一點,據他了解,杭州、成都、甘肅等地都有少繳公積金的情況。李滿算了一筆賬,按照公司所繳納的公積金反推,他每個月的繳納基數大約是實際工資的60%。
身在上海的吳靜(化名)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他今年剛從海康威視離職,正準備搜集材料向公積金中心提交投訴。
上述員工告訴,目前員工之間處在各自獨立提交申訴的階段,尚未大規模進行維權,目前依然有很多員工沒有了解過公積金的相關細則。
業績增長放緩,海康威視裁員節流
“在海康威視工作,不一定能富裕,但會體面。”網傳海康威視入職培訓PPT中的一句話曾為人津津樂道,在坊間為其換來了“體面廠”的稱號。作為市值3800億元的安防龍頭企業,海康威視少繳公積金的行為卻傷了不少員工的心。
“類似少繳公積金的行為并不是違法行為,只是違反了相關規定。”一名不愿具名的處理勞動糾紛的律師表示,上述情況十分常見,不屬于勞動爭議,很難走到起訴的地步。同時,“少繳”的認定和界限很難厘清。
他表示,如果有員工認為公司繳存公積金情況存在問題,建議直接到公積金管理部門投訴,由主管部門協助進行追討。按照《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2019修訂)》,單位逾期不繳或者少繳住房公積金的,由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責令限期繳存;逾期仍不繳存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除公積金外,上述多名員工表示,年后其所在的部門均有不同程度的裁員情況,不少未與公司談妥裁員補償的員工,已經待業在家,門禁和OA權限被收回,無法正常返工。有隸屬于研發業務的員工告訴,其所在的小組整組被裁,加起來約有30余人。
最新業績快報顯示,2022年,海康威視全年收入為831.7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1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28.27億元,同比下降了23.65%。
在2022年三季度財報電話會上,海康威視的利潤下降30%引起投資者關注。對此,海康威視將其歸因為經濟下行帶來的需求疲軟,以及疫情封控帶來的區域流動性限制。
而在人力成本方面,海康威視方面表示,考慮宏觀經濟因素,已控制進一步的人員擴張,在經濟出現明顯好轉前將保持人員規模不再擴張。彼時海康威視稱,具體到人員數量,正在按42000人計算和控制人員增長和費用開支,該策略將持續到2023年。注意到,截至2021年底,海康威視尚有52752名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