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玫陳鋒北京報道
近日,由于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有“機器視覺小巨人”之稱的羅普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羅普特”,688619.SH)遭證監會立案調查。
(資料圖片)
5月18日,《》記者致電羅普特并發送采訪函,羅普特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公司還不太了解具體情況,事件如有進展會第一時間向投資者公告。
涉嫌信披違法被立案
5月17日晚,羅普特公告稱,公司于當日收到證監會下發的《立案告知書》,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證監會決定對公司立案調查。
羅普特表示,目前公司各項經營管理、業務及財務狀況正常。立案調查期間,公司將積極配合證監會的相關調查工作,并嚴格按照監管要求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5月18日,羅普特股價開盤跌停,跌幅19.99%,報12.61元,截至當日收盤,跌幅縮窄至14.47%。5月19日,羅普特股價小幅反彈,午間收盤時漲約5%。
證監會立案理由“信披違規”意味著什么呢?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付學軍對《》記者表示,信披違規是指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過程中存在違反法律法規、虛假宣傳、不實陳述等行為。信披違規會損害投資者的利益,破壞市場秩序,影響公司的聲譽和信譽。
AI概念未能拯救業績
隨著軟件方面ChatGPT概念股和硬件方面CPO板塊獲得關注,AI概念股的市場熱度一直居高不下。
公開信息顯示,羅普特的主營業務是為不同行業及客戶提供“AI+行業”應用的系統解決方案以及以AI為核心的智能硬件產品。
然而,作為AI概念股,概念的熱炒并未拯救羅普特的業績。羅普特2022年年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1.69億元,同比下降76.6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2.02億元,同比下降329.17%。
羅普特備受市場關注的主營業務“AI+安全”,在2022年營收僅為0.32億元,而此業務在2021年的收入是5.75億元,同比下降94.36%。
有關營收大幅縮減,羅普特在年報中表示,主要系報告期內各地政府在信息化、泛安全類、數字化項目投入的財政預算緊縮,普遍出現投資規模降低或暫緩建設的情況,疊加公司從風險控制出發聚焦回款周期較短的訂單,階段性影響了公司營業收入規模。
而關于利潤的同比大幅度下降,羅普特表示,原因主要系報告期內公司計提的信用減值損失大幅增長、人工成本等費用增加所致。
上市兩年業績大滑坡
2021年2月23日,羅普特在科創板上市,發行4683萬股,發行價為19.31元,彼時市值約70億元。
記者翻閱了羅普特IPO上市保薦書發現,該公司在IPO申請時的業績較好,2017年至2019年度,羅普特營收分別達到1.96億元、3.64億元、5.07億元,凈利潤分別為3510.65萬元、5439.98萬元、1.02億元。
到2020年度上市前夕,羅普特營業總收入約6.17億元,同比增加21.60%;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約1.58億元,同比增加54.85%。
而上市后,羅普特利潤很快“變臉”。2021年羅普特營業收入約7.24億元,同比增加17.3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8812萬元,同比減少44.4%。直至2022年,羅普特營收與凈利潤雙雙大幅下滑。
計提壞賬準備1.6億元
巨額壞賬計提和信用減值損失是2022年羅普特巨虧的重要原因。
早在今年2月25日發布的2022年業績快報中,羅普特就表示,在信用減值損失計提方面,公司項目回款較往年放緩,有關資產計提信用減值損失將“對年度利潤影響較大”。
年報信息顯示,2022年末,羅普特應收賬款賬面余額為6.45億元,累計計提壞賬準備1.51億元,壞賬計提比例為23.45%,同比增長12.39%。
此外,羅普特應收票據賬面余額為2.24億元,累計計提壞賬準備8207.40萬元,壞賬計提比例為36.58%,同比增長21.65%。
付學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市公司大額計提應引起投資者的關注和警惕。這可能意味著公司經營狀況不佳,存在風險和隱患。投資者應該仔細分析公司的年報和財務報表,了解公司的業務模式、市場競爭力、財務狀況等方面的信息,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
關于巨額計提,上交所亦發出過拷問:“是否存在通過計提壞賬準備調節利潤的情形?”對此,羅普特回應稱“公司預期信用損失模型確定的參數及計提比例合理,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不存在通過計提壞賬準備調節利潤的情形”。面對記者追問,羅普特工作人員表示,相關信息以公告為準。
付學軍分析稱,計提壞賬準備是指公司為應對可能出現的壞賬風險而提前計提的資金準備,用于彌補壞賬損失。計提壞賬準備可以調節利潤,即通過計提壞賬準備來減少當期利潤,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壞賬風險。但是,如果公司濫用計提壞賬準備來調節利潤,就可能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欺詐等問題,需要加強監管和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