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暴力騷亂正在席卷美麗而高雅的法國,1000多輛汽車被點燃,警察總部被襲,40多名中國游客險些遭劫,政府派出4.5萬名警察上街……
“警察射殺17歲少年”的事件掀翻了“井蓋”,壓抑的憤怒迸發而出。
高傲浪漫的法國人竟會如此狂躁不安。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從黃馬甲上街到反對養老金改革示威,再到今天以反種族歧視為由的打砸搶,各種不同類型的社會問題,引發了一次又一次的騷亂。
騷亂發生后,法國及歐洲媒體像過去一樣,著急忙慌地尋找“解藥”。
一些人說,應加快警察制度改革,剔除種族歧視觀念;另一些人則說,必須加大力度緩解貧富差距和失業增加。這些處方大部分都是舊方子。
認識法國的問題,要將其放到全球化的背景下去觀察。
從信息革命的第三波到人工智能革命的第四波,一波接一波的高潮,對國家與社會的應對能力形成前所未有的沖擊。特別是在西方,后工業化帶來越來越多復雜問題,不斷積累,使用原有的“公式”無法找到答案。
一個最突出的現實問題就是,哪個政府能為所有這些失業者找到合適而且有收入提升前景的工作?即使有這樣的工作,那些失業者,尤其是年輕的失業者還會像他們的前輩那樣,踏踏實實地去做嗎?
時代在變,人們對待工作的態度以及價值觀也在變。
后工業化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當一國之國民經濟從依重制造業向服務業轉變后,人們的所思所想和追求也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著名歷史學者錢乘旦認為,與全球化現象緊密相關的是后工業化理論。后工業化指服務業的產值和就業超過工業和農業的一種發展趨勢。按照這種理論,人類近代生產方式發生過兩次根本性革命。第一次從農業經濟轉變為工業經濟……第二次轉變發生在二戰以后,工業的生產形態、生產方式向后工業生產方式、生產形態、階級形態轉變。標志是第三產業取代第二產業,成為國家主導的經濟形態生產方式。按照人類不斷進步的說法,第一次轉變,工業取代農業,第二產業取代第一產業,是人類進步,第二次轉變也是進步。
錢乘旦教授明確表示,它不同意這種進步觀的看法。最重要的是,服務本身并不生產,而是服務于實體經濟的。
法國這么富有的國家出現的社會問題,根源多多少少都是和放棄實體經濟而支持服務業相關的。去工業化不僅使很多發達經濟體自身經濟不可持續,而且還導致了全球發展的不平衡,并孕育了反全球化的浪潮。
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替代效應、發達國家外包的加速,以及近年的新冠蔓延和俄烏戰爭爆發,都加速了這種不平衡。
服務業既不能填補制造業轉移造成的失業深淵,也很難在制造業衰落后維持下去。而且,由于制造業的長期萎縮,人們對待職業、勞動和工作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那么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都去做金融就是一個例子。
由此產生的經濟放緩的不利影響不斷加速,迅速地加壓到中下層,壓縮了人們對未來進步想象的空間。穩定就業、收入增長和家庭幸福的希望看上去越來越渺茫。
目前發生在法國的騷亂似乎是由反種族主義引發,但很多人走上街頭并不是沖著這個目的而來的。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的視頻中看到,大部分都是年輕人,甚至未成年人,有些人還攜帶了槍支。他們接受的是什么樣的教育?是被社會不公所激怒的嗎?還是因為家長失業陷入貧困?或者因為看不到未來?總而言之,他們充滿了戾氣。
為什么是法國呢?
法國無疑是最早實現工業化的西方國家之一,但是它也在后工業社會的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問題。
看一下法國1968年發生的“五月風暴”,我們也許會得到一些啟發。
“五月風暴”一直被視為現代西方社會思潮變化的象征性事件。
在那場震驚世界的大風暴中,成千上萬的法國學生和工人走上街頭,大罷工、大罷課席卷全國。
法國社會學家洛朗. 若弗蘭在《五月風暴真相》一書中的概括了主要原因:1、出生率激增,大學生人數驟長;2、大學生對大學教育和舊的教學法不滿;3、兩代人之間的鴻溝加深;4對物質消費無止境進步的憂郁;5、經濟發展了,但文化還是老樣子,它們之間的差距是爆炸性的。
從那時起,西方青年更加注重個人自由和多樣性,并向傳統的職業觀念、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發起挑戰。這種觀念改變與后來出現的反全球化浪潮同源。
2008年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的精英比以往更加關注貧富差距和就業減少的問題。由此釀成的社會焦慮很快就變成了關于如何刺激本國制造業復興的討論,緊接著是“誰偷走了我們的工作?”,以及今天不斷出現的以遏制中國制造為目標的“去風險”措施。
當他們無法實現自我革命并且在未來的發展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憑借著制造業而崛起的中國就會首當其沖地成為“替罪羊“。
展望未來,西方國家實現再工業化似乎是一個漫長的有點看不到亮光的夢想;他們仍會在很長時間里,找不到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的手段,更缺少能力和勇氣。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必須認真觀察法國正在發生的事情。
(作者丁剛系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本文轉自7月2日環球時報。歡迎關注人大重陽新浪微博:@人大重陽 ;微信公眾號: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