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世界知識產權日。浙江省高院、省檢察院、省公安廳等政法單位先后發布了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典型案例。
知識產權,是企業創新發展的“命脈”。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是我省營商環境優化提升的重要舉措之一。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針對當前侵犯知識產權類犯罪產業化、網絡化、跨區域發展趨勢。浙江重拳出擊打擊犯罪,保護地方特色產業集群,加大對中小微企業法治化保障力度,開展多部門合作,護航企業發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重拳出擊 保護特色產業
《流浪地球2》《滿江紅》……今年春節期間,多部剛上映的電影大片,在網上非法傳播。獲得相關線索后,金華公安與遼寧丹東、山東青島兩地公安緊密協作,聯合破獲了“1·25”盜錄春節檔院線電影案,成功打掉了集“非法盜錄、制作加工、網絡銷售盜版電影”的犯罪鏈條網絡。
影視產業是浙江的特色產業,僅去年全國就有三分之一的影視劇在金華東陽拍攝或制作。金華公安成立知識產權犯罪偵查中心,針對網絡侵權類案件,以集中研判線索,整合數據資源等偵查手段,為快速破案精準打擊提供支持。
2022年,全省共立案查辦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916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417名。其中多數案件是侵害特色產業集群或者侵犯馳名商標、老字號品牌權益的犯罪。
從處理“一件事”到解決“一類事”,浙江知識產權的法治化保護,正向破解企業、行業面臨的整體性難題轉變。
“我們推動區域塊狀產業集中地的公安機關,建立特色知識產權刑事保護矩陣,并及時將個案風險向行業傳遞預警,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省公安廳黨委委員、副廳長俞流江說。
目前,杭州西湖龍井茶、寧波水稻育種、溫州電氣、紹興新昌高新技術等均建立了知識產權刑事保護機制,這一些領域出現重大疑難復雜知識產權犯罪案件,將實行聯合掛牌督辦。
檢察機關在辦理侵犯“西湖龍井”“安吉白茶”“紹興黃酒”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刑事案件時,還會同步啟動公益保護工作,支持權利人提起訴訟,以更好地保護地方特色產業。
貼心護航 服務中小微企業
4月23日,一場關于知識產權保護的圓桌會在杭州舉行,此次參會的企業代表不是大企業、上市公司的老總,而是小微企業負責人,話題是“杭州原創服飾品牌的保護”。
杭州是杭派女裝大本營,但多數企業都是中小微企業。獨到設計和自有品牌,是它們的立身之本。但近年來,一些服裝款式和品牌遭到抄襲和模仿,中小微企業自身力量有限,在維權上遇到了難題。來自省版權服務中心、杭州公安、市中級人民法院等部門相關人員,組成聯合團隊,一方面對企業主反映的線索展開偵查,另一方面將建立長期的服務對接機制。
浙江有近300萬中小微企業。它們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在促進經濟增長、推動技術創新、保障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知識產權保護上,廣大中小微企業還存在法律意識薄弱,維權能力不強等問題。
今年,我省出臺的《浙江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明確,“幫助中小微企業規范內部知識產權管理,提升創造、運用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能力”。
在中小微企業眾多的溫州,公檢法三部門組織中小微企業的管理人員和上市公司的員工聯合辦公,讓小企業學習上市公司在保護知識產權上的先進做法。保密合同怎么寫,競業限制協議怎么做……中小微企業主們一條條學,“沒有花錢,就請來了有實戰經驗的法務。”一家泵閥企業的負責人說。
為了方便中小微企業維權,浙江各地法院還完善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加強知識產權調解云平臺建設,去年共成功調解案件1.6萬余件,同比增長75.52%,許多中小微企業久拖未決的問題得到了快速處理。
關口前移 唱好“大合唱”
預防,是最好的保護。在打擊各類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的同時,浙江各政法單位還關口前移,不斷完善合作保護機制。
侵犯商業秘密類案件,是當前侵犯知識產權類犯罪中危害大、辦理難的案件。特別是在制造業領域,如圖紙、配方、設計方案等商業秘密,大多涉及高新技術行業的關鍵環節。
但許多企業還沒有最基本的商業秘密保護意識,一些企業主未采取相應的商業秘密前置保護措施,導致泄密后權益受損。針對當前商業秘密保護和案件辦理中的難題,檢察院、公安等部門均出臺了相關舉措,幫助企業提前做好防范。
4月26日,110名知識產權聯絡警官亮相省公安廳,他們將定期聯系重點企業,指導企業完善商業秘密的保密管理,企業知識產權遭受侵權后將及時處置。
檢察機關則針對商業秘密特別是技術秘密專業性強、知識面廣、規范復雜、定性爭議大等特點,建立了專家參與辦案工作機制,邀請技術專家輔助辦案,提升專業性。
知識產權保護,需要“大合唱”,展開跨區域、跨部門合作。針對,當前侵犯知識產權類案件存在的跨區域犯罪趨勢,浙江檢察機關還與上海、江蘇兩地開展跨區域合作。日前,嘉興檢察機關就協同上海浦東區檢察院,對嘉興一家假冒注冊商標犯罪企業開展刑事合規工作,成功辦理全國首例知識產權犯罪企業跨省合規協作案件。
知識產權案件往往同時涉及行政、民事、刑事等多個領域,權責分散,不利統籌。為改變這一狀況,寧波等地探索成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市場監管和法院、檢察院、公安等多部門入駐實體化辦公,對企業知識產權從申請到運用、管理、服務開展“全鏈條”保護。
目前,通過數字化改革,打破部門間壁壘服務企業的“商業秘密刑事風險預警感知平臺”,正在全力打造之中,市場監管和法院、公安、檢察院等通過數據模型分析,形成“風險感知—預警推送—查糾整改”的防控管理閉環。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