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30日,2023中關村論壇在北京舉辦。
5月27日,在“新型實體企業論壇”平行論壇上,來自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以及京東等單位的專家及相關負責人,就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新型實體企業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路徑和價值進行了深入探討。
【資料圖】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黨委書記、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熊夢在論壇上指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是制造強國建設的迫切需要,要強化鏈式思維模式,建立鏈式聯動機制,圍繞產業鏈供應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建設產業鏈供應鏈。
“在這個過程中,新型實體企業具有獨特作用。”熊夢認為,新型實體企業多布局于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能夠利用海量數據和數字技術,通過產業融合與要素協同,激發產業鏈價值鏈的分解、重構和功能升級,引發產業功能、形態、組織方式以及商業模式的變革和發展,實現產業鏈數字化,并推動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價值增值。
論壇結束后,熊夢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的采訪。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黨委書記、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熊夢出席論壇 每經記者 張蕊 攝
要通過信息互通讓目標用戶參與協同創新
目前,我國在協同創新方面還存在哪些障礙和問題?對此熊夢表示,創新驅動是國家重大戰略,現階段我國在創新領域還需要補齊一些短板與不足。
“主要有兩個問題是我們高度關注的:一是信息不對稱;二是利益問題。”熊夢說,大家都在搞創新,但對彼此的技術路線、投入并不完全清楚,假設創新的目標用戶彼此能夠實現信息互通,就可以直接參與創新過程,這樣也有利于創新的推進。
熊夢強調,創新是問題導向,需求加以牽引,要甄別問題,發現問題,尤其要注意是真問題還是假問題,深層次問題是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而不能稀里糊涂,似是而非。
信息不對稱要用什么方法來解決?熊夢表示,現在有區塊鏈技術,如果能夠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能夠信息共享,能夠及時、高效地來對接,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會減少很多研發的人才、資金和時間精力的投入,這樣才有利于真正集中精力辦大事?!昂苡锌赡苡捎谛畔⑹枪_的,問題找得很準,需求牽引,多家聯手來把問題解決了,甚至是跨界的創新。”
他舉例說,疫情剛開始時口罩很緊俏,熔噴布也很緊張,熔噴布的生產機里有一個特別關鍵的部件叫噴絲板,需要通過這個噴絲板在打得非常均勻的小孔里迅速噴到滾筒上才能形成熔噴布,可最初階段噴絲板需要進口。實際上,我們國家是有相關技術的,只要信息對稱、及時高效地對接,就能很快解決這個問題。
而在利益協調方面,熊夢表示,有些企業會有顧慮,擔心在解決對方問題的過程中造成技術被別人學會,這就需要相關的利益協調機制、創新價值的分享機制,在知識產權的保護機制方面還需要加以完善。
熊夢在論壇上發表演講 圖片來源:主辦方
用創新的辦法來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
有人搞科創,有人提需求,但中間缺乏產業化落地,這種情況如何解決?
對此,熊夢提到,如果簡單地把創新成熟度分成123456幾個環節,比如12是基礎研究,56是產業化的創新,那么12環節更多的是高校、研究機構去做,56環節更多的是企業去做,在市場化競爭中不斷成長和迭代;而34環節就叫創新的“死亡之谷”,這其實符合創新的規律,這是全球的通病。
熊夢表示,“死亡之谷”的存在主要是因為從學術報告、從實驗室到真正做成產業化的產品,特別商業模式里還有大量投入,面臨很多風險,不是靠一家企業就能解決的。所以在進入56環節之前,要建立什么樣的體制機制和利益機制,就顯得十分重要。
《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中明確提出,要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其中專門設置了“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建設工程”專欄,提出力爭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
“到現在這個目標擴大了,我們現在建了幾十個了,我們要做到2025年建50個左右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熊夢說,有一個問題要注意,就是要用創新的辦法來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不能再走建研究院等之類的老路,要更多地考核其成果的外溢,以及帶動整個產業鏈發展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