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DoNews3月28日消息,國內首款獲批的新冠新藥,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從獲批到商業化經歷了8個月,從商業化到停產也經歷了8個月。其研發成本高達13.77億元,然而銷售收入卻只有5160萬元。
24日,港股上市騰盛博藥發布2022年業績公告及相關公告,公告顯示,公司旗下的業務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項目已停止生產,并將資源重新轉向核心項目。
公告顯示,公司決定結束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項目的原因包括,不斷演變的新冠病毒趨勢,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將于2023年5月結束新冠病毒的聯邦公共衛生緊急狀態,以及被拖延的醫藥定制研發生產現場監管核查。
據悉,該新冠藥物的研發費用超過2億美元(約13.77億元人民幣),而騰盛博藥2022年的全部收入僅為5160萬元左右。
截至27日收盤,騰盛博藥股價為5.01港元/股,跌0.40%,相較于此前高點已經跌去約六成。
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是騰盛博藥與清華大學、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合作研發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聯合治療藥物。2021年12月,國家藥監局應急批準安巴韋單抗注射液及羅米司韋單抗注射液注冊申請,用于治療輕型和普通型且伴有進展為重型(包括住院或死亡)高風險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歲,體重≥40kg)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其中,青少年適應癥人群為附條件批準。
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設計思路是以結合細胞的病毒的S蛋白結構為靶標,阻斷病毒與人體細胞結合。相較于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藥物,中和抗體的優勢在于副作用小、藥物相互作用少,適用人群更廣,但劣勢是難以應對病毒S蛋白突變,生產成本高,儲存運輸條件嚴格,注射給藥患者依從性低等。
獲批8個月后,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才在2022年7月正式開始商業化,在國內通過華潤、國藥等藥品流通公司向全國推廣。時任騰盛博藥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首席執行官的羅永慶當時解釋,時間主要花在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認證上。
在商業化2個月后,2022年9月,在騰盛博藥工作了兩年的羅永慶離職。在進入騰盛博藥前,羅永慶曾任職美國知名藥企吉利德科學,帶領了多款傳染病領域藥物進入中國市場。
在這8個月中,新冠病毒已經出現了多輪變異,奧密克戎株感染病例取代德爾塔株成為主要流行株,這也降低了一些抗體藥物對其的中和作用。此前國外已有多款新冠中和抗體藥物因有效性問題被限制使用,2022年,美國食品藥監局(FDA)宣布限制藥企再生元、禮來的相關緊急使用授權(EUA)。2023年1月26日,FDA又宣布暫停阿斯利康的E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