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辟謠平臺
8月24日,日本無視國際社會的強烈質疑和反對,啟動了核污染水排海。隨著核污染水進入海洋,“如何防輻射”的話題備受關注,部分地區出現了“囤鹽”“囤水產”“囤輻射檢測儀”等現象,這些舉措都有用嗎?
并沒有。其實,包括“囤鹽”“吃碘鹽防輻射”等舉措早已被權威部門多次澄清。
(相關資料圖)
井礦鹽、湖鹽均不受排海影響
針對部分地區出現的“搶鹽”“囤鹽”現象,中鹽集團已于8月24日晚間發布聲明表示,我國食鹽來源主要分為三類:井礦鹽、湖鹽、海鹽。當前我國的食鹽產品結構占比為井礦鹽87%、海鹽10%、湖鹽3%,井礦鹽和湖鹽生產均不受日本核污染影響。
中鹽集團還表示,作為世界最大的食鹽生產企業,其食鹽產能超過1000萬噸/年,其中井礦鹽占比95%、湖鹽占比4%、海鹽占比1%;在全國有完善的產銷企業布局,食鹽儲備供應充足,可以做到食鹽源頭可追溯,質量安全有保障。
據了解,占據中鹽集團產量比例最高的井礦鹽指的是用地下開采即開礦井的方法開采出來的鹽,包括鉆井汲取地下天然鹵水制成的鹽、開采地下巖鹽經加工制成的鹽等。目前,中鹽集團在江西吉安、河北寧晉、常州金壇、陜西榆林、安徽定遠、湖北云夢等地都建有井礦鹽生產基地。
在市場上,不同種類的鹽在包裝上會有所標注??梢姡M者沒必要囤鹽。
吃碘鹽不能防輻射
與“囤鹽”相關的,還有“吃什么鹽”的疑問。部分消費者提出,發生核污染的地區會提出吃碘片防輻射,那么隨著核污水排海,未來是不是要吃碘鹽呢?
這也不可取,因為用來防輻射的穩定性碘片與日常食用的碘鹽不是同一回事。
在核輻射發生后,會產生多種對人體有嚴重危害的放射性物質,其中之一是對人體甲狀腺危害極大的“碘-131”。在接觸輻射后服用穩定性碘片,能讓碘片中所含的碘使甲狀腺飽和,從而減少“碘-131”輻射對人體甲狀腺的傷害。
不過,穩定性碘片僅在發生輻射事故后保護甲狀腺時使用。通常須在評估事故狀態后,由專業人士指導相關人群服用;主要服用對象包括從污染區內撤離的人員、需進入污染區進行事故處理與救護的人員、因工作需要停留在污染區的人員等。
至于碘鹽,其作用是預防碘缺乏病,這類鹽中的碘含量遠低于穩定性碘片,因為過量攝入碘也不正確,容易導致碘中毒,嚴重情況下會危及生命。
而且,碘鹽與穩定性碘片不能替換。我國規定,每公斤食鹽的碘含量在20毫克至30毫克(以碘元素計);核事故中對成年人推薦的碘服用量約為100毫克。可見,只有一次性吃3公斤至4公斤碘鹽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如此吃鹽,顯然不現實。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人人都適用碘鹽。非缺碘地區的居民、患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患有甲狀腺結節的人群等,不建議吃加碘鹽。
囤水產?囤化妝品?注意保質期
水產、日本生產的化妝品等是否受核污染水影響也頗受關注。有的消費者開始囤水產,還有的囤化妝品。不過,以上做法都不具備持續性,因為不論是水產等生鮮食品還是化妝品等日用品,都有保存條件和保質期,囤多了很可能產生浪費。
從安全角度看,水產、含有海洋成分的化妝品等,確實會受到核污染水影響。這也是多個國家和地區宣布暫停進口部分日本商品的原因。
但要看到的是,核污染水對環境、生物的影響是長期的。所以,對關注食品安全和商品安全的消費者而言,應當多關注權威部門的通報,不能指望通過短期的“囤”來避開風險。
根據市場監管總局最新通報,我國將在前期對進口食品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整治的基礎上,部署各地市場監管部門進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力度,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嚴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及進口食品相關規定,嚴禁食品生產經營者采購、使用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含食用水生動物,下同)加工食品、制作餐食或進行銷售(含網絡銷售)。
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要因為好奇或嘗鮮,去選購不符合國家規定的產品。若發現有商家違規銷售的,可及時投訴舉報。
“核輻射檢測儀”有局限性
讓人意外的是,“核輻射檢測儀”“放射性檢測儀”等也成為近期的熱銷產品。在電商平臺上,便攜式核輻射檢測儀售價從一兩百元到三四百元不等。大部分商家都表示,它們適用于多個場景下的檢測,包括檢測核污水、醫院放射、石材金屬輻射等。
但是,從產品說明看,這類便攜式檢測儀只能檢測出物體表面以及空氣、水中是否具有放射性射線,卻無法深入物體內部進行檢測,并非萬能的檢測儀。
專業人士還指出,便攜式檢測儀通常精度不高,檢測結果只能參考。例如,食品藥品安全規定的標準值則是每公斤100貝克勒爾(衡量放射性物質或放射源的計量單位),但便攜式放射性檢測儀往往要等產品受到每公斤5000貝克勒爾的輻射污染后,才能到出結果。
此外,放射性檢測較為專業,檢測儀是否正確使用、被檢樣本的采集和存儲情況也會影響檢測結果。所以,不建議公眾自行檢測,避免被錯誤的結果所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