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現在已逐漸步入老齡化時期,養老問題成為擺在全民面前的一個重要挑戰。通常,人們把國家社保部門發放的養老金視為養老的第一支柱,從實踐來看,社保只能滿足退休人員最基本的需求,要提高退休人員的生活水平與相關醫療保障等,還需要另辟蹊徑。單位為員工提供企業年金與職業年金等,在員工退休時發放,則是以商業化手段補充養老收入的重要方式,這也被稱為養老的第二支柱。而鼓勵居民投資以養老目的基金等理財產品,通過資本市場獲取未來的增量養老資金,這就是養老的第三支柱。
這幾年,我國逐漸發展了養老目的基金等產品,相關產品的運行也已經實現了常態化。但是總體來說,這類產品的規模還不是很大,市場認同度也與預期存在一定的距離。究其原因,一方面目前的養老目的基金,普遍有較長的封閉期,而不少投資者則希望產品能夠有較高的流動性,最好能夠隨時變現,這樣兩者就不容易匹配。與此同時,由于該類產品并沒有得到政策方面的明顯傾斜,其自身的“養老目的”除了在投資風格上傾向于中長期外,在其它方面得不到充分的體現,而市場上其實也并不缺少中長期投資風格的產品,而它們的流動性則比較好。由此看來,資本市場要在發展養老第三支柱上發揮作用,需要有新的思路與設計。
最近開始啟動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就是有關方面為打造養老第三支柱而實施的最新政策。其特點是由繳納社保的就業人員自愿參加,在指定的機構開設專用賬戶,投資特定的養老型理財產品,到退休時領取。而這部分由個支付的養老金,允許在稅前列支(目前每人每月限額1000元,全年12000元),在將來領取時再補繳少量稅款。這實際上是相當于個人收入調節稅的遞延繳納,顯然對參與者來說是一種政策福利。單位員工將部分稅前收入購買養老理財產品,利用資本市場爭取實現保值增值,為今后養老準備更多資金,這就體現了養老第三支柱的作用。而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者享受到了個調稅遞延支付的優惠,積極性自然會比較高。時下,有關部門已經批準了一批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成立,通過資本市場打造養老第三支柱的進程正在加快。
很多投資者注意到實行個人養老金制度后,國內數億在職人員中會有相當部分參與,這將給資本市場帶來可觀的增量資金。而由于這些資金具有長期性的特征,也就意味著股市將有長線資金持續流入,對于其穩定發展有利。的確,從各方面的實踐來看,穩定的長線資金的存在,是股市良性運行的重要基礎,而保險資金、企業年金、養老資金則是長線資金的重要來源。從這個層面來說,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建立,即是利用資本市場發展養老第三支柱,反過來也是對資本市場的一種推動,是可以實現雙贏大有作為的。當然,這里也應該提到的是,對于參與個人養老金的在職人員來說,只有平均月收入超過5000元,也就是稅前年薪超過120000元,才能享受到個調稅遞延支付的政策優惠。而更大的問題還在于,個人養老金購買的理財產品,能否持續跑贏通脹實現保值增值,是其吸引力的核心所在。從國內資本市場的實際情況來看,長期投資的價值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真正適合長期投資的產品則又相對有限。這兩年多來一些基金產品凈值的大起大落,給人們的投資積極性蒙上了陰影。顯然,在打造養老第三支柱方面,不僅僅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還需要相關理財產品管理部門的勤勉努力,以及資本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換個角度來說,人們可以把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建立看作是股市的利好,但這個利好真正起作用是需要有個過程的。在本質上,只有個人養老金產品運行良好,才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推動更多的資金參與,反過來也讓資本市場為打造養老金第三支柱發揮更大的作用。
(文章來源:金融投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