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抗菌藥物被過度使用,細菌耐藥問題已經成為全球的重大公共健康威脅。”全國人大代表、康為世紀董事長王春香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全國兩會,王春香帶來了多項建議,涉及提高精準診療手段降低抗菌藥物過度使用、推進消化道腫瘤早篩早診早治等內容。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多舉措提高精準診療手段
王春香注意到,我國臨床缺乏對許多微生物病原體精準診療手段。因此,醫生很多時候并不清楚患者體內感染了何種病原體,感染的病原體對何種抗菌藥物耐藥或者敏感,只能根據經驗和習慣選擇抗菌藥物,抗菌藥物的過度使用使得細菌耐藥日趨嚴重,臨床對精準診療手段的需求越來越大。
為此,王春香提出了四點建議:
一是加強公眾健康教育,提高耐藥認識水平。進一步提升社會公眾對微生物耐藥問題的認識,糾正無處方抗微生物藥物使用治療行為,引導公眾在醫師、藥師指導下合理應用抗微生物藥物。
二是支持各地疾控中心開展微生物耐藥分子流行病學、耐藥機制和傳播機制研究。及時掌握我國不同地區、人群、醫療機構、動物、環境等微生物耐藥流行病學特點及發展趨勢,闡明微生物致病、耐藥及其傳播機制,為制定耐藥防控策略與研究開發新藥物新診斷試劑提供科學數據。
三是強化二級以上具有PCR實驗室的醫療機構開展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檢測及耐藥檢測,推廣耐藥菌快速診斷技術,提升病原微生物的精準診斷能力,為精準用藥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鼓勵和支持微生物及其耐藥菌快速診斷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在政策上加速臨床應用,以實現診療水平精準化。對于創新診斷方法,實行優先審評審批、優先入院,迭代更新臨床診斷方法。
推進消化道腫瘤早篩早診早治
“治療癌癥目前尚無特效藥,早診早治是國際公認對抗癌癥的最有效手段。早診早治的優點:一是療效好,二是費用低,三是損傷小。”王春香表示。
基于此,王春香建議,應進一步加強公眾健康教育,提高民眾對腫瘤早篩早診的認知水平。廣泛開展科普宣傳活動,采取多種形式普及消化道腫瘤的危害以及早篩早診的優點。
同時,王春香建議制定國家惡性消化道腫瘤早篩工作方案,優先選擇無創、可及性強的適用于大規模篩查的檢測方法,通過長期規范篩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我國消化道惡性腫瘤的死亡率和發病率。“例如可以通過檢測糞便中的便潛血和糞便中人脫落細胞甲基化狀態來判斷結直腸癌的發生發展;通過檢測糞便中幽門螺桿菌的核酸和耐藥基因的突變,精準用藥來有效根除導致胃癌的第I致癌因子幽門螺桿菌。” 王春香舉例稱。
此外,王春香還建議將消化道腫瘤早篩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堅持預防為主,有效降低因晚期癌癥治療導致的大量醫療資源消耗,同時鼓勵惡性消化道腫瘤篩查方法創新。鼓勵研究惡性消化道腫瘤分子標記物,研發多種新型早期腫瘤篩查方法,鼓勵“產學研醫”多方合作,推動研究成果的產業化。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