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5月27日,上海國創中心舉辦的第二屆長三角科技產業創新論壇暨AI大模型產業應用高峰論壇在上海徐匯區舉行。會上,上海國創中心、德勤、智慧芽聯合發布“長三角專精特新企業研究報告”。報告顯示,長三角地區擁有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占全國近三分之一,且整體技術全球化程度高于全國水平,全球專利布局優勢較為突出。同時,專精特新企業仍面臨產業化長周期長(前期投入高)、創新能力建設難度大、創新資源及境內外市場拓展乏力等挑戰。
根據報告,截至目前,長三角地區擁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共計2795家,占據全國近30%。其中,上海排名首位,有超過5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寧波、杭州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擁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均超過200家。整體來看,排名前15的城市占到長三角“小巨人”企業總數的七成以上。
報告認為,相較于全國平均水平,長三角專精特新“小巨人”規模更大且成立年限更長;近幾批“小巨人”呈現規模更小,更年輕的趨勢。從行業看,這些小巨人企業屬于國家標準戰略性新興領域的企業占比接近九成,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企業數量位列前三。隨著批次的增加,“小巨人”企業覆蓋的行業范圍不斷聚集,產業聚焦效應加強。
報告同時認為,長三角專精特新“小巨人” 企業在制造業基礎、技術規模、技術影響力方面優勢突出,但在資本市場參與度、技術全球化方面存在短板。表現在:參與資本市場融資的企業數量占比不超過五成,且幾乎沒有企業選擇赴境外上市,投融資對接效率有待提升,境外融資渠道需進一步拓寬;平均有效PCT專利量低于大灣區,僅略微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全球專利布局方面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為做好對專精特新科技企業的幫扶,上述論壇上,上海國創中心與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上海市醫學會、上海市質量協會、徐匯區科學技術委員會、上海市生物醫藥科技發展中心、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成果展示與轉化中心、漕河涇開發區、長城戰略咨詢、國科新研國際技術轉移有限公司等一批專業機構達成合作,共同賦能科創企業,助力科創企業破解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大中小融通、科技成果轉化等難點。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