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守護孤島
哪怕赭島上如今只剩他獨自一人,76歲的即墨山東頭村村民王加輝仍堅守承諾不肯離開
(資料圖)
赭島隸屬于即墨區田橫島省級旅游度假區,位于橫門灣東側,西南距田橫島3公里,南距車島1公里,面積0.168762平方公里,距陸最近點5.6公里。1974年,27歲的王加輝積極響應村莊義務護島的號召,帶著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孩子登上了赭島。他鄭重承諾:“只要國家需要,我一定以島為家,堅持到底!”49年來,跟隨他進島的妻子不幸溺水遇難,和他一起上島的村民一個個離開,只剩他堅守初心、扎根海島。王加輝守島的事跡感動了很多人,先后獲得2022年度“感動青島”道德模范、“山東好人”等榮譽稱號。
人物名片
王加輝
年齡:76歲
身份:即墨區田橫島省級旅游度假區山東頭村村民
只要國家需要,我一定以島為家,堅持到底!”
對話
愿意一輩子守護海島
記者:為了當初的一句承諾,您在海島上守了將近半個世紀,后悔過嗎?
王加輝:說自己一點不后悔有些假,遇到困難時也后悔過,但最后還是挺過來了。現在覺得能守護家鄉的海島,心里很自豪,一點都不后悔當初的選擇。
記者:在海島上生活了幾十年,您覺得最困難的是什么?
王加輝:最初島上什么都沒有,就是一座孤島和荒島,那時候生活真的很艱難。后來開墾出一些田地,種上了糧食和蔬菜,條件就好多了。如今幾個孩子都對海島有感情,經常上島看看,我感覺挺幸福的。
記者:您打算一直在海島上守下去?
王加輝:現在赭島就是我的家園,我對島上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灘都有了感情,這輩子不想離開了。
主動請纓守護海島
位于即墨區田橫島省級旅游度假區的赭島是田橫島的前哨,地理位置重要,一度有部隊駐守,此前島上并無居民。島上動植物資源及周邊漁業資源豐富,生長著幾十種樹木,常年棲息著鵪鶉、黃鸝、鵜鶘、云雀等10多種鳥類,是候鳥遷徙的驛站。
“赭島需要村民看守……”1974年秋的一天,即墨縣(今即墨區)山東頭村的大喇叭里傳來動員令。當時,駐島部隊撤防后,山東頭村動員村民義務護島。積極要求進步的王加輝決定響應號召,但他的妻子陳素香卻不同意:“在村里過得好好的,為啥要跑到一個海島上?”王加輝百般勸說,妻子最終勉強同意。
王加輝一家人于1974年11月中旬上島。守島生活是艱苦而孤寂的,很多人對王加輝能否長期堅持下去持懷疑態度。“只要國家需要,我一定以島為家,堅持到底!”王加輝對鄉親們說完這句話,就和妻子帶著分別為7歲和4歲的兩個女兒,告別父母和兄弟姐妹,背著鍋碗瓢盆和地瓜干,駕船登上了最高海拔40.2米、面積僅有0.16平方公里的赭島。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句承諾,他用了49年的光陰來兌現。
開荒種田劈礁建港
“石炕上鋪了些海草,海草上鋪上涼席,被褥鋪在涼席上,一家四口就這樣蜷縮在一張床上過了上島后的第一夜。”王加輝依然記得上島的第一個夜晚。
一家人初登赭島,只見眼前怪石嶙峋,雜草叢生,一片荒蕪。駐軍撤走后,留下了3眼淡水井和數間營房。島上沒通電,王加輝一家人每晚只能點煤油燈照明。直到21年后,島上才安裝了太陽能發電裝置。
在海島上,魚蝦和海螺可以就近捕撈,但糧食蔬菜緊缺。王加輝和隨后上島的幾戶居民一起動手,開墾出一片片田地,種上玉米、大豆、小米、白菜、蘿卜、辣椒。
王加輝在海島消滅荒草開墾田地。
除了開荒,王加輝還在自家院子的西南角種了一棵梧桐樹。當梧桐樹長出綠葉時,一個女嬰呱呱墜地,這是王加輝的第三個女兒。又過了一年,1976年,他的兒子降生了。每天,妻子在家照顧孩子,王加輝除了巡邏就是種地捕魚。“當時整個島上只有一條小木船,出海往往是三兩個人一起。漁船需要靠岸停泊,但島上沒有碼頭。”王加輝等人又劈礁鑿石,建起了一個小型港灣。
遙望家鄉偷偷流淚
由于遠離陸地,不通航船,守島村民只能自己駕駛小漁船進出海島,每次都需要在海上駕船航行數小時,一旦遇到風浪,根本無法出島。
王加輝獨自駕船進出海島。
惡劣的環境和艱苦的條件尚且可以克服,但思鄉念親的苦楚卻讓王加輝備受煎熬。剛登島那些年,每到春節,王加輝站在寒風呼嘯的海島上遙望著對岸陸地的萬家燈火,心里五味雜陳。當陸上人家在鞭炮聲中吃年夜飯時,他和妻子、4個孩子只能守著小煤油燈,吃一頓白菜水餃,而這就是島上最好的飯菜了。吃完餃子,他還要提上燈籠或帶上手電,爬上海島的最高處巡視一番。
“除夕晚上村里有人放煙花,我就跑到窗邊去看。那個時候我母親還在,我非常想她。”望著海那邊的萬家燈火,他經常偷偷流淚,卻從沒有生出離島的念頭,他說:“既然上島了,組織相信我們,我就得守好這個海島,一直到老。”
與海島相伴半世紀
盡管島子小,但對王加輝來說,這是一塊神圣之地。“島是家、家是島,島就是‘戰位’。只要我們在‘戰位’上,海島就安全。”在他看來,他駐守在這里,不但能保證海島的安全,還能保證島上的鳥類和小動物不受侵害。由于表現突出,王加輝上島后第二年就入了黨。“守島就是守家,國安才能家安。”王加輝說,守護好這座海島是他作為一名黨員義不容辭的責任。
四季駐守島上,夏天太陽暴曬,冬春兩季海風濕冷,惡劣的環境讓人難以忍受。上世紀八十年代,其余幾名守島人先后離島回村,后來,王加輝的4個孩子也先后成家離開,但他和妻子仍然堅守海島。
天有不測風云,2000年,與王加輝相依相伴的妻子在趕海時意外溺水,不幸離世。他萬分悲痛地將老伴埋在島上。如今,王加輝已經76歲了,因長年受海風和島上濕氣的侵蝕,身體狀況已大不如前。整座島上只剩下他一個人,兒女們多次想接他離島安度晚年,他卻始終不同意。“不能因為別人走了,我就走。”王加輝說,他是第一個主動上島的守島人,也是第一個在島上入黨的黨員,既然自己立下承諾,就一定要兌現。
一朝上島一生守護
如今,王加輝居住的屋子安裝了光伏發電裝置,兒女們時常登島送來米面和副食品,他不用下地種田了,但他每天仍會登上赭島的最高處例行巡視。
從煤油燈到電燈,從物資緊缺到衣食無憂,從與外界隔絕到可以用手機上網,島上生活的變化,讓王加輝感慨萬千:“這都是沾了共產黨的光。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國家需要,我就要帶頭干,不管什么事,黨員就應該走在前頭。”
時光荏苒,初心不忘,一朝上島,一生守護。49年,一萬多個朝朝暮暮,從青絲到白發,王加輝的腳印遍布島上的每一寸土地。他以單薄的身軀抵御著驚濤駭浪,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兌現著對黨和國家的承諾,詮釋著對家和國的一片深情。(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康曉歡 通訊員 孫靜秋 溫立燕)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