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號新車#
不知道是不是滴滴平臺上多了很多小鵬的網約車,但小鵬汽車收購滴滴造車項目絕不僅僅是為了To B市場。
(資料圖)
規模才是一切的基礎。
8月28日,作為造車新勢力三強的小鵬汽車,宣布收購滴滴旗下秘而未宣的智能電動汽車項目相關資產和研發能力。
小鵬希望以滴滴完成度非常高的準量產A級智能電動汽車轎車車型建立一個新品牌,主打15萬級別的智能電動車市場。
這是一場近乎空手套白狼式的收購。收購對價以增發股份的形式完成,最高增發9113.179萬股,約占擴大后股本的5%。
同時為了規避風險,小鵬汽車也對這款代號“MONA”的車型業績做出了明確要求。如果能達到每年10萬臺的銷量,滴滴才可以獲得更高的激勵股份。如果連續兩年達到每年18萬輛的銷售業績,滴滴才能獲得總對價5%的最高激勵股份。否則滴滴只能拿到3.25%的股份。
消息人士透露,滴滴造車醞釀已久,2020年與比亞迪合作首款車型D1之時,滴滴就組建了造車團隊。
滴滴曾經考慮以造車即服務的方式進行交付,即沒有整車的售價,按里程收費。但最終這種商業模式并未走通。
隨后D1以比亞迪D1的形式在比亞迪渠道進行銷售,售價為16.08萬元。2021年銷量能達到1萬臺,2022年卻只銷售了994臺,今年前7個月僅賣了383臺。
在D1的發布會上,滴滴董事長程維還宣布,從D1開始,將研發多款車型,從D1到D3,用五年時間,打造100萬輛滴滴自有的智能電動車。
然而,后來滴滴遭遇到“滑鐵盧事件”,導致無法進行新用戶注冊。但造車的事卻一直秘密進行中,甚至有消息稱:滴滴的樣車去年就已經下線。根據小鵬汽車的說法,這是一個完成度非常高的準量產的A級智能電動汽車轎車車型,前期滴滴已經投入大幾十億人民幣進行開發。
出行平臺通過軟硬一體的方式,自產自銷,確實具有一定的想象力。但造車的難度之大,尤其是供應鏈成本控制的能力,不是科技公司一朝一夕能學會的。
最近,另一家科技公司百度就放棄了造車的主導權,其與吉利控股合作的集度汽車也改換為極越,由吉利控股占多數股份來主導。
好在,滴滴被困的這些年,出行市場的老大地位是守住了。由三家大型國有車企一汽、東風、長安合資搞的T3出行也未能在市場上搶到多少份額。
顯然,造車和出行的硬結合是否真的能創造比現有的滴滴更大的市場前景,是存在疑問的。
此次,滴滴和小鵬的合作,讓滴滴既減輕了包袱,又讓其技術遺產沒有付之東流,還獲得了一家具備智能化技術實力的戰略合作伙伴,也可謂一舉多得吧。
這兩年車市的局面,也讓何小鵬徹底看清,不管是造車還是自動駕駛還是智能化軟件,必須要有規模做支撐。
所以,現在小鵬所有的動作,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規模化。
一方面,與大眾聯合開發G9平臺,一起做供應鏈協同。
另一方面,與滴滴全平臺生態體系合作,雙方將圍繞出行市場汽車運營、品牌營銷、金融保險服務、充電設施、國際市場等方面進行合作。
在去年1024科技日的時候,小鵬還透露了一個彩蛋,小鵬G9成為國內首個通過【自動駕駛封閉道路測試】的零改裝量產車,且已獲得【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許可。基于小鵬G9的Robotaxi將在廣州及更多城市開放。而滴滴作為出行平臺,是Robotaxi最大的潛在用戶。
而滴滴旗下的小桔充電也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充電服務運營商,如果與小桔充電合作開拓超快充網絡的建設,小鵬的800V平臺也將發揮更大的優勢。
總之,作為未來出行探索者的小鵬汽車,正在朝這條路上奮力前行。
不過,多品牌運營和多個合作的項目,也考驗著小鵬汽車團隊的組織能力。這也是何小鵬之前說的,小鵬汽車的組織變革遠未結束,這只是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