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2月21日電 (鄧芷若)近日,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顯示,鉅洲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下稱鉅洲資產)被申請破產,這在百億私募里實屬罕見,而其背后大股東是紐交所上市公司。鉅洲資產究竟發生了什么?私募機構破產,投資者的錢能拿回來嗎?
圖源: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
8個月內被罰2次
(資料圖)
中基協官網顯示,鉅洲資產成立于2013年5月,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截至2020年6月30日,鉅洲資產管理規模區間在100億元以上,其在職員工人數僅為2人。鉅洲資產的實控人為鉅派投資董事長兼CEO倪建達,大股東上海鉅派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鉅派投資)對其持股85%。
官網顯示,鉅派投資是一家第三方財富管理服務提供商,創立于2010年3月,2011年-2014年完成A輪、B輪融資并引入易居中國和新浪,2015年于紐交所上市,2020年累計管理規模突破2000億元。鉅派投資的產品與服務包括私募股權投資、公募基金、房地產投資、公開資本市場。鉅派投資表示,其在私募股權投資行業布局科技、醫療、消費等行業及細分領域。
圖源:鉅派投資官網
此外,年報顯示,鉅派投資2021年營收為3.59億元,同比下降7.5%;凈虧損2.68億元,2020年凈虧損為3140萬元。2021年,鉅派投資銷售的理財產品總價值為62億元,較2020年的65億元下降3.3%。截至2021年12月31日,鉅派管理總資產為313億元,同比下降7%。
發布年報后不久,2022年6月27日,鉅派投資公告稱,根據《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手冊》第802.01B節的規定,由于公司已低于紐交所要求上市公司在連續30個交易日內保持全球平均市值至少為1500萬美元的持續上市標準,紐交所決定將公司的美國存托股(ADS)摘牌進行退市程序。
截至2月17日,鉅派投資收于0.0223美元/股,較其上市發行價10美元/股跌去99.78%。
2月6日,上海證監局發布公告,決定對鉅洲資產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公告顯示,經查,鉅洲資產在開展私募基金業務過程中,存在多項違規事實:一是未盡謹慎勤勉義務,投前決策不謹慎,投后管理不到位;二是未按規定辦理個別基金備案手續;三是向投資者推介與其風險識別能力和承受能力不匹配的基金產品;四是未按照基金合同約定如實向投資者披露基金投資等可能影響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重大信息,信息披露不及時。
上海證監局決定對鉅洲資產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督管理措施,并記入證券期貨市場誠信檔案。
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鉅洲資產第一次受到處罰。
2022年7月,上海證監局公告顯示,鉅洲資產未妥善保存部分基金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相關資料,鉅洲智能制造2018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鉅安長江優選國企債專項私募基金1號的部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資料存在缺失情況,共計涉及相關基金近10%的基金投資者,涉及風險調查問卷、投資者符合合格投資者條件的書面承諾、投資者簽字確認的風險揭示書、金融資產證明等多項適當性管理資料。上海證監局責令鉅洲資產改正,給予警告,并處三萬元罰款;對時任鉅洲資產董事長、法定代表人倪建達給予警告,并處三萬元罰款。
行業加速出清
開年來超1500家私募注銷
2023年以來,已有包括北京、廈門、深圳、成都、江蘇、西藏在內的多地證監局對所在地區的違規私募基金管理人開出罰單。處罰原因主要有未按規定及時填報、更新私募投資運作情況、向非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向投資者承諾最低收益等。
在監管趨嚴的同時,私募行業也在加速出清。根據中基協2019年發布的《關于增設已注銷私募基金管理人信息公示的通知》,注銷機構主要分為“主動注銷”“依公告注銷”和“協會注銷”三類,其中“協會注銷”機構是指因紀律處分、異常經營及失聯等情形被協會注銷的機構。
中基協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截至2月6日,中基協注銷私募基金管理人有1568家,其中有1495家私募是被協會注銷,71家為主動注銷,2家為依據公告注銷。2022年全年注銷私募為2217家,相比之下,私募注銷節奏明顯加快。截至2023年1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為22156家,較2022年12月減少1511家,環比下降6.38%。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楊海平表示,總體來看,2023年初私募頻頻注銷體現了證監會持續構建私募基金行業優勝劣汰、進退有序的常態化退出機制、優化行業生態、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監管趨勢。
況客科技管理合伙人安嘉晨認為,長期而言,監管趨嚴對私募有積極意義。由于私募針對特定高凈值投資者,在合規管理方面的要求一般來說比公募基金更低,這也容易造成良莠不齊的情況,因此有必要提高私募門檻。對于私募管理人來說,則要在合規經營、規范管理方面增加投入。
投資者的錢能拿回來嗎?
一般來說,公司申請破產或被申請破產是出現現金流斷裂或資不抵債。這種情況在百億私募中非常罕見,上一個提出破產申請的百億私募是中融景誠(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融景誠)。2020年,中融景誠向法院提出破產申請。2021年,中基協取消了中融景誠的會員資格。
私募機構破產,投資者最關心的是自己投資的錢能拿回來嗎?
北京天馳君泰律師事務所首席律師吳月超對中新經緯表示,投資者的錢是在私募產品里面,正常情況下公司債務和私募產品是隔離的。投資者是否能拿回錢與私募產品的收益情況掛鉤。公司破產不影響私募產品的完整性,不影響私募產品的權益。如果投資公司存在挪用,就另當別論。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6月,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告顯示,“鉅洲智能制造2018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資金被挪用,該基金由鉅洲資產作為私募基金管理人發行于2016年6月,基金銷售方為鉅派投資,該基金共募集2.3億元。上海金融法院二審判處鉅洲資產賠償投資者本金損失及其資金占用損失共計約116.06萬元,作為基金銷售方的鉅派投資則承擔100%的連帶賠償責任。
一位私募業內人士亦對中新經緯表示,在被申請破產清算的情況下,如果是私募機構的合伙人,一般需要走正常的清算程序,分配剩余資產,而私募基金產品的錢則存放在獨立賬戶里,這筆錢不屬于私募機構,因而一般不會受到影響。
根據中基協官網,鉅洲資產共發行了301只私募基金,其中207只基金已清算。產品收益方面,中新經緯未在公開渠道查詢到鉅洲資產旗下產品的運作及收益情況。
對于公司產品目前是否正常運營,以及被申請破產的具體原因,中新經緯多次撥打鉅洲資產企業年報所留電話,電話無法接通。隨后,中新經緯撥打鉅派投資官網客服電話,對面顯示“您撥的電話占線,請稍候”。(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鄧芷若:dengzhiruo@chinanews.com.cn) (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公司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羅琨
【編輯:熊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