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此時無聲勝有聲
“雖然我聽不到你們說了什么,但是我能感受到你們的關懷……”
(相關資料圖)
隨著結案通知書的送達,宣告執行完畢。申請執行人豎起了大拇指,并用手機打下一段話,高興地給我看。
不同于其他案件,這起執行案件沒有爭吵,沒有對抗,甚至沒有聲音。但案件的背后充滿感動、充滿真誠,令人動容。
那是一個夏日的上午,我按照工作計劃,電話通知申請執行人到庭時間。其中有個電話接通后卻沒人說話,只有“咿咿呀呀”的聲音。起初我以為可能是當事人不方便接聽,或者信號不穩定,便繼續通知其他當事人。
這次通話一周后,本案申請執行人第一次來到我的辦公室,用手來回比劃著,想要傳達一些信息,急得滿頭大汗。我突然意識到,他是位聾啞人,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于是遞給他紙和筆。通過紙筆交流,我告知他案件的初步執行方案,進一步了解了案件的情況。
通過這次艱難的接待,另一個讓我感覺棘手的信息也浮出水面,那就是本案的被執行人也是一位聾啞人。因為沒有與聾啞人交流的經歷,如何用紙筆準確“揣摩”雙方的意愿與心態,破解“沉默無言”給案件增加的障礙,切實維護每一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是我的當務之急。
語言障礙是第一難關,經過調查了解和向有關單位求助,我得知申請執行人和被執行人均有在聾啞學校就讀的經歷,還是同班同學。便立刻聯系了聾啞學校,找到他們的手語教師張老師。在向她介紹案情,表明希望幫忙溝通的來意后,張老師表示愿意積極協助法院解決他們之間的糾紛。
很快到了現場執行階段,申請執行人早早等候在被執行人的小區門口,當自己的老師和法官一起來時,從他臉上的表情我們都能看出他激動的心情,他緊緊握住老師的手。
在被執行人家中,我們見到了他的父親。這位年近古稀、滿頭銀發的父親得知我們的來意后,含著眼淚講述了兒子因性格孤僻、投資失敗、拒絕求助導致案件進入執行程序的經過。見到兒子的老師也到訪家中,老父親激動地拉著她的手說:“張老師,你是看著這孩子長大的,他現在遇到困難了,我們怎么勸都不聽,你一定要幫幫他。”
他又看著張老師和我說道:“董法官、張老師,我馬上70歲了,他媽媽去世得早,只要我活著,我就得守護他,想辦法幫他找一個穩定工作,等我離開他之后,他能自食其力、生活下去!你們放心,我現在還在兼職畫工程圖,有些收入,我不能讓他再因為這件事信用受損,我們一定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我希望法院能給我們些時間。”
通過這次與被執行人父親的見面,我意識到,執行工作需要有力量更需要有溫度,對弱勢群體應當有更多的耐心,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幫助。
隨后,在張老師的幫助下,我將案件的基本情況和有關情況告知申請執行人,他表示了對同學的理解和諒解。在被執行人父親和張老師的幫助下,被執行人主動來到法院,向我說明自身現狀。我對他進行了耐心勸導和心理疏導,從法律角度和道德層面進行了勸誡,并對他的經歷表示同情,對他生活的不易表示理解,但也告知了拒不執行法院生效判決的后果。張老師幫助我們在“有聲”和“無聲”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我為申請執行人與被執行人提出了和解方案,耐心地給雙方進行了講解,最終申請執行人與被執行人達成分期還款的和解協議。
后來,被執行人在一年之內分三次給付了全部案款,本案得以順利執行完畢。
本案中,手語教師為幫助曾經的學生循循善誘,引導他迷途知返,走向陽光;銀發老父親為守護失聰兒子的誠信默默付出,正是這些潤物無聲的溫情,縈繞著嚴明的法律共同促進著案件的順利執行。
執行既要維護法律莊嚴,通過每一個執行案件,傳遞誠信價值、彰顯司法公正;也要守護大愛柔情,在執行過程中感化人心。公平正義不會因溝通阻礙而延誤,當司法照見真情,再多困難也將得到化解。
(作者系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人民法院執行局副局長)(董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