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5月,正值草木葳蕤的季節。海內外鎮江人共赴“鄉聚”之約,同話鄉情、共謀發展,匯聚成一幅幅“人才歸故里、群賢興家鄉”的生動畫卷。
“非常高興,再次回到家鄉。鎮江是我的家鄉,我頻繁往來,感覺到她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借參加第三屆江蘇發展大會鎮江行活動之機,華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香港)執行總裁吳玉平對家鄉發出深情表白。
記憶的時針撥回40年前。1983年的揚中是一座江中孤島,四面環水,對外交通只能靠輪渡,每逢臺風封江,就不得不在對岸借宿一晚再回家了。這一年,吳玉平離開揚中外出打拼,乘坐20個小時的火車抵達北京,向著夢想前進。雖然離開家鄉,但他一直活躍在為家鄉事業發展的前沿。1993年,揚中人集資建造大橋,吳玉平積極發動在外鄉親參與集資,一年后,大橋建成通車,改變了揚中孤島的歷史。
作為離開鎮江40年的游子,吳玉平無數次為家鄉的飛速發展擊掌相慶,雖然遠在香港,但他的心始終與家鄉一同跳動。再次回到這片充滿生機的熟悉熱土上,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和蓬勃發展的綠色生態經濟給吳玉平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幾天,我每天早上都去金山湖晨練,左金山、右北固山,湖光山色美不勝收,處處是景點,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幸福,由衷感到自豪。”吳玉平欣喜地告訴記者,此次回來最大的收獲便是喜聞去年鎮江GDP突破5000億元,連續多年增長速度在全省平均線以上。“以上種種,無不體現著市委、市政府的努力與辛勤付出,是所有新老鎮江人共同用汗水澆灌的結果。”
第三屆江蘇發展大會鎮江行活動期間,吳玉平為家鄉帶回了一份“厚禮”。“在這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要將科技力量轉化為助力家鄉經濟發展的生產力,我認為既要招商引資更要招商引智。”今年5月,經吳玉平牽線搭橋,鎮江有關部門赴香港考察了超高靈敏度氣體傳感儀器和物聯網在線監測系統。該系統聚焦含碳氣體元素的精準測量和溫室氣體污染源的實時監測,用世界領先的新光譜技術填補了此類高端國產儀器的市場空白,能夠解決政府監測和企業客戶碳交易的氣體數據需求,在“雙碳”時代打造國產精密儀器的新標桿。
有了這次契機,此行回到家鄉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吳玉平依靠自己在香港多年的資源,組織了一個小型的“智囊團”共赴家鄉,并攜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三所大學的初創項目,為地方建設把脈問診,提出建設性意見。“21日下午,我們會同家鄉有關部門,從金融、企業發展等方面交換意見,談了整整3個小時,干貨滿滿。現在各部門已形成共識,期待在家鄉落地建成一批特色項目孵化基地,吸引更多產業鏈上的人才、企業加盟,拉動鎮江經濟發展。”
吳玉平表示,今后,他將繼續發揮鎮江人低調不張揚的個性,以大思維、大格局的拼搏,以敢于人先的闖勁,一如既往地穿梭于香港和鎮江之間,充當橋梁與紐帶,講好家鄉故事,當好家鄉參謀,用自己的綿薄之力,為鎮江的經濟社會發展添磚加瓦。(記者 朱浩)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