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銀行業“普及金融知識萬里行”活動于6月1日正式啟動,這是銀行業提振金融消費信心,助力構建和諧金融環境的一項重要舉措。
提升公民金融素養,提高金融消費者的風險識別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是銀行業應有之義。在此次活動中,金融知識的普及工作應重點圍繞“一老一少”、新市民以及獲取網絡信息能力相對較差的農村居民等群體展開,范圍應向農村偏遠地區進一步傾斜。
目前,農村偏遠地區群體獲取金融知識具有局限性,掌握金融知識渠道較為單一,通常來源于朋友介紹、銀行宣傳,且辦理業務仍以現金存儲為主,僅有少數居民會選擇基金、股票、保險、理財等方式,整體財富管理意識淡薄。
(相關資料圖)
與此同時,大部分農村偏遠地區居民的風險防范意識較差,對于一些非法集資、網絡金融詐騙的案例并不熟悉,銀行卡密碼設置也較為簡單,很容易落入不法分子的新型詐騙圈套。
此外,銀行宣傳也多以網點宣傳、折頁宣傳以及標語宣傳為主,形式較為單一,無法深入人心。
因此,對于金融機構尤其是地方法人銀行來說,應持續關注新市民群體以及農村偏遠地區群體的金融知識普及工作,加強風險防范意識。銀行也應在宣傳活動中不斷下沉,進一步挖潛市場,擴大自身影響力,擴展業務范圍。
首先,金融機構應建立多元化宣傳體系。除了傳統宣傳形式外,還可以采用相聲、話劇表演、金融知識講座、金融課堂等多種喜聞樂見的方式,加深群眾對金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網絡和電話詐騙案例,通過舞臺劇或脫口秀的方式呈現出來,讓群眾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騙子的最新套路。同時,金融機構應逐步擴大宣傳范圍,通過進鄉村、進農戶、進學校、進社區,探索建立多元化的金融知識宣傳體系。
其次,金融機構應將金融知識宣傳與行內業務普及相結合,除了把金融知識送到社區、居民身邊,更應把它作為了解客戶、挖掘客戶、拓展業務的窗口。金融機構可以將臨柜服務與進社區宣傳、走訪調查結合起來,通過上門辦理簡單的業務、發放宣傳品和禮物,摸排用戶資金需求,增強客戶黏性,從而為后續合作打下堅實基礎。
此外,金融機構應在存貸業務的基礎上適度加大對其他業務的宣傳力度。例如基金、股票等投資業務的概念普及,消除居民的疑惑和抵觸情緒,為有投資意愿的群體提供深入了解的機會,并積極幫助當地居民開辦電子銀行、網上銀行等新業務。但也應注意加強金融風險教育,引導居民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相關產品的風險特征選取適當的金融產品,減少農民及新市民的金融投資風險。
總的來看,地方法人銀行應積極作為,將金融知識宣傳活動作為一項持續性工作長期開展,設身處地為百姓著想,通過不同形式開展金融知識宣講,進一步優化農村金融環境。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