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低年級寫話指導
文 / 在路上
內容摘要:寫話指導激趣增趣保趣
(相關資料圖)
低年級是小學生寫作的起步階段,也是兒童智力發展,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所以,抓好寫作起步教學,也即是低年級的寫話指導,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無論是低﹑中﹑高年級學生,在“寫”上遇到的最大問題一般上是:一怕沒內容寫;二怕不知怎樣寫。那么,激發學生的寫話興趣,指導學生掌握初步的寫作方法,是教師對學生寫話指導的最有效辦法。
一.創條件,激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做好事情的最直接的動力。為了激起學生的寫話興趣,老師需要有意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做“有米之炊”。
開展有趣的游戲活動,讓學生樂于參加。低年級每周有兩節活動課。我每次都抓住這些活動課,讓學生好好地“玩”和“秀”。比如,我布置學生回家向家長請教怎樣剪紙,折紙。來到學校了,活動課上,我就讓孩子們當堂表演自己學會的藝術。馬上,教室里熱鬧起來了。剪的,粘的,折的,孩子們各顯神通。
手工做完了,展示就更讓孩子們高興了。他們拿著自己的作品,到講臺上向其他同學演示,講述著怎么做。雖然有的同學說得不是很具體,甚至不夠清楚。但是,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感到自豪。個別的同學,還能在講解后說說自己的內心喜悅。比如:“我看媽媽做一遍就學會了,媽媽說我特聰明。”“媽媽說我折的花籃比她折的更好看,我的心比吃了冰淇淋還高興。”活動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動了手,也說了話。
嘴上有“說”的了,能“說”了,“寫”也就不再是困難了。當然,低年級的孩子說話沒有條理,思維跳躍性也大,常常是想到那就說到那。這時候,老師可以在學生說完后做一些簡單的點評,首先抓住學生說話的層次性,告訴學生先說什么,再說什么,最后說什么。通過訓練,學生的口才棒了,也有了寫話的材料。
二.、形式多,激興趣。
雖然是“寫”,但是教師不必規定統一的方式。否則長此下去,學生就會厭煩,就會失去“寫”的興趣。
1.多形式,路徑廣。
我引導學生寫話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看圖寫話;也可以是畫畫和寫話結合在一起;可以先表演再寫話;也可以是動手制作后再寫。可以寫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也可以寫自己做了的。可以給老師,同學看,也可以請家長檢查。
“話”不需要太多,但最后一句最好是寫自己的感受(也就是心情)。比如,“我比在大熱天吃了凍西瓜還涼快。”“我知道自己錯了,心里真難過。”我也引導學生續寫和模仿。比如,學習了《春天在哪里》,我們仿課文的句式,在課文后面也接著寫自己看到的春天。有的學生寫得挺好的:“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我們的學校里;操場上,同學在和風中游戲;教室里,老師帶著我們讀著小雨的詩。”學習了《井底之蛙》后,我引導學生想象當青蛙跳出了水井,到了井沿,第二次碰到了小鳥,它們又會說什么。想一想,再寫一寫。
2.積詞匯,增興趣。
低年級學生寫活存在最大的障礙,就是詞匯少,想說卻說不出。現在,在課本中,每一篇課文的最后都設置有“詞語花籃”。課文里總有可積累的好詞,老師要認真地通過示范引導,學生就能學會有選擇地摘抄好詞好句。當然,光靠一學期學的二十多篇課文來增大詞容量,是遠遠不夠的。及早開始課外閱讀,對發展兒童獨立思維和提高寫話能力,收效是非常明顯的。我對學生提出一個要求,就是每星期最好能看一本或二十頁以上的少兒讀物。
三.增信心,保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評價要多元化,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要關注個體的處境和需要。低年級學生在一天,兩天內按要求去完成寫話也許不難。但如果讓學生覺得寫話是一種活動樂趣,而不是學習負擔,這就需要指導老師有恒心和真心去對待他們了。所有的人都害怕自己的勞動不被他人看重。
那么,學生們寫了話,他們期待得到老師的賞識。老師如果能及時地評價學生的寫話,一方面能了解學生寫話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又可以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更可以保持學生寫話的信心和興趣。我堅持每周一和周三檢查學生的寫話。童心無價,我總是竭力地尋找其中的閃光點,對每一個用得好的詞或每一個有創意的句子,我都給予贊揚。對于寫得不怎么樣的,我也在修改后寫上鼓勵的話。然后,把這些勞動成果一一張貼在“我最棒”的學習園地中,一周一換。在老師的不斷鼓勵中,學生寫話的熱情會越來越高漲。
有外國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們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孩子的創作,只有在自由輕松的環境中才能得到正常的或更好的發揮。
作為一名從事低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多年的老師,我認為做好了多形式地創作條件,幷以身作則地運用榜樣的力量,再加上真心真意地對學生的勞動成果進行及時的賞識,學生就會享受到“說”和“寫”的快樂,并且樂此不疲。繼而,為中年級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順利完成向中年級寫作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