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6月22日訊(記者 吳旭光)“目前華海誠科下游消費電子行業景氣度不佳,公司將如何應對?”
在6月21日舉行的2022年公司業績說明會,華海誠科董事會秘書、財務負責人董東峰在回復《科創板日報》記者提問時表示,消費電子占公司銷售收入比例確實較大,但公司目前在光伏、汽車電子、通訊等多方面持續拓展市場,應對消費電子下行周期影響。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消費電子需求低迷,致業績持續承壓
華海誠科主要從事半導體器件、集成電路、特種器件、LED支架等電子封裝材料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技術服務。公司目前已經擁有較為完整的產品陣列,覆蓋基礎類(DO/TO/DIP等)、高性能類(SOD/SOT/SOP等)、先進封裝類(LGA/BGA等)塑封材料等,可應用于半導體封裝、板級組裝等應用場景。其中,應用于消費電子領域的產品收入占比約為80-85%左右,是該公司產品最主要的終端應用領域。
在光伏、汽車電子等終端應用領域,華海誠科已有11款應用于汽車電子;6款應用于通信基站;15款應用于工業應用以及8款應用于光伏領域的高性能類及先進封裝類產品,在星科金鵬、長電科技、華天科技、通富微電等廠商進行考核驗證。
過往三年,受益半導體產業景氣度提升,華海誠科營收規模由2019年的1.72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3.4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42.01%。但自2022年以來,消費電子行業景氣度開始下行,公司業績也隨之一路下滑。
2022年度,華海誠科實現營業收入3.03億元,同比下降12.67%;實現歸母凈利潤0.41億元,同比下降13.39%。截至2023年一季度,公司主營收入5435.93萬元,同比下降11.16%;歸母凈利潤415.61萬元,同比下降17.45%;毛利率為30.41%。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在供需轉換的市場環境下,華海誠科還存在著存貨增幅較快的情況。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華海誠科存貨余額較去年同期增加8.09%。
對此,董東峰表示,公司存貨構成中原材料及半成品占比較高,由于公司部分原材料系國外采購,周期較長,公司會根據實際生產情況及時調整存庫周期;公司會繼續加大存庫管理。
談到公司目前在手訂單以及產能利用率等情況時,董東峰介紹,目前公司在手訂單比去年同期略好;產能利用率環比也有所提高。
持續發力先進封裝塑封材料業務
公司業績承壓,業績說明會上,華海誠科管理層也透露了公司下一步經營計劃。董東峰表示,2023年公司將持續提高高性能環氧塑封料的市場占比為基本盤,以先進封裝的突破為未來發展方向。
事實上,在國內高端半導體封裝材料長期由外資廠商占據主導地位的背景下,公司看好高端封裝材料本土化替代市場前景。
不過,由于行業進入門檻較高,華海誠科的高端封裝材料業務目前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產品并未實現大批量生產。
對于公司高端封裝材料業務最新進展,業績會上,華海誠科董事長、總經理韓江龍表示,公司在先進封裝材料持續投入研發,其中應用于QFN的產品已實現小批量生產與銷售;顆粒狀環氧塑封料(GMC)以及FC底填膠等應用于先進封裝的材料已通過客戶驗證;液態塑封材料(LMC)正在客戶驗證過程中。
隨著深度學習和其他復雜AI模型的普及,以GPU為代表的AI算力市場正迎來空前的增長。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DC的數據,預計2023年全球AI芯片市場規模將達到710億美元。業績會上,有投資者向華海誠科提問,“公司產品如何迎合人工智能Aigc、Chatgpt等行業的巨大需求?”
業績說明會上,董東峰回復投資者稱,目前全球的AI算力主要以GPU芯片為主,公司相關產品可以應用于GPU的芯片封裝。
值得一提的,因華海誠科的股東陣營中有不少知名企業的身影,也成為業績會上投資者普遍關心的話題。據了解,國內第一大封測巨頭長電科技創始人王新潮創立的江蘇新潮、華為旗下深圳哈勃、國內第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持股的聚源信誠等均是其主要股東。
對此,有投資人提問,上述股東除了對華海誠科進行財務投資之外,是否有技術和產品上的支持?
董東峰表示,公司與長電科技、華天科技有產品上的合作。“另外,公司在先進封裝領域積極配合華為等業內新概念廠商開展研發工作,目前部分產品已陸續通過考核驗證。”公司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