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湖三百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菡萏發荷花
今天22時58分
我們迎來夏季的第四個節氣
夏至
與所有的節氣一樣,古人將夏至分為三候,即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鹿角解
一候鹿角解,意思是鹿角開始脫落。這種現象對于如今的人們而言恐怕是難以看到,不過對于那些在千年以前生活在華夏文明中心區域的人們而言,以鹿為代表的各種中大型野生陸生哺乳動物其實并不鮮見。
對于上海,我們雖然不能見到真正野生的鹿,但我們還是有機會在野外看到鹿。這是因為早在2006年,上海就開始進行重引入獐(hydropotes inermis)的實驗,如今在松江林地、濱江森林公園、南匯東灘等地都有機會見到這些英文名為chinese water deer的不長鹿角的小鹿。
而“四不像”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在二十世紀80年代重新引回中國,如今也已經在江蘇大豐保護區周圍擴散開來,這幾年崇明東灘就已經出現了自己跨越長江自然擴散過來的個體。
至于梅花鹿,在上海崇明的東平森林公園園內就生活著一群處于自由散放狀態的梅花鹿,有機會你也可以試試運氣,看看有沒有機會在林地中體會一把“林深時見鹿”的美妙場景。
蟬始鳴
二候蟬始鳴,按照古人的說法,意思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其實,對于知了而言,夏至之后的盛夏正是它們的成蟲紛紛破土羽化之時。變為成蟲后,那些雄蟬就會面臨激烈的生存競爭,畢竟誰的嗓門大,誰就有可能獲得更多雌蟬的青睞,從而在自己短暫的一個多月成蟲壽命中,完成自己的使命。
世界上的蟬有數千種,我國也有數百種不同的蟬。但對于上海而言,我們主要能看到的蟬是黑蚱蟬(cryptotympana atrata),它也是相對數量最多的蟬。沒錯,那些持久而沙啞的“知~”聲就來自它。
黑蚱蟬的體長36-40mm,前翅長50mm,屬于相對較大的蟬。相比于其他種類的蟬,黑蚱蟬其實不太怕人,有時候,你可以順著黑蚱蟬的“知~”聲一直找到它跟前。
其實在這個季節,在上海,我們還能看到另一種叫做蟪蛄(platypleura kaempferi)的蟬。
它的體型比黑蚱蟬小很多,體長約20mm,前翅長約28mm,叫聲主要是“嗤~嗤~”,遠沒有黑蚱蟬那么響亮。而且它們還比黑蚱蟬敏感許多,常常順著聲音一離近就不叫了。
不過,真正能發出“知了”叫的其實是一些體型更小的蟬,例如更晚的八月才紛紛羽化的蒙古寒蟬(meimuna mongolica),也被稱為蛁蟟diāo liáo。蒙古寒蟬的體型比蟪蛄略大,一般體長28-35mm,前翅長40mm。
半夏生
夏至的第三候是半夏生,半夏是一種藥草,常生長在田邊和疏林下。仲夏時,已經完全長成,可以收獲了。
植物學中,半夏(pinellia ternata)是天南星科半夏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南星科的植物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所以上海能見到的天南星科植物并不多,要想找到半夏,需要在相對更自然一些的林地中才有可能。
天南星科植物的花序外面常有一片形狀特異的大型總苞片,因其形似廟里面供奉佛祖的燭臺,而得名佛焰苞。
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觀賞花卉、原產于中南美洲的紅掌,也叫花燭(anthurium andraeanum)其實就是天南星科的植物,它的那個漂亮的紅色結構就是佛焰苞。
制圖:景薇伊
來源:人民日報、上海發布
上觀號作者:上海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