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金融界7月5日消息 近期,黑龍江高考二本線低至287分的新聞沖上熱搜,不少人表現出對“人口少、壓力小”的羨慕。有評論指出,這種“反內卷”現象的背后是東北工業衰落、人才流失、老齡化等長期問題,而今后國內許多地方恐怕都將面臨相似困境,在這個意義上,東北今天的形態及其突圍的路徑,恰恰是一種參考經驗。
著名經濟學家、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教授今日在其公眾號曬了一篇6年前的文章《東北問題的評判視角、真正隱憂與解決思路》。他指出,評判東北問題應扭轉思維,確立“全局”視角和“大歷史”視角。
(1)全局視角,是以社會福利最大化和資源配置最優化為評價標準,而非僅僅以經濟增長或投資為標準。事實上,人口流出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一個普遍問題,東北人口流出更受關注,是因為其人口流出結構——不是農民工遷出,而是高學歷人口流失。因此,要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與其強調如何讓大學生留在東北,不如創造條件,讓低技能勞動力和大學生一起去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
(2)從大歷史看,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分工體系,東北制造業的地位隨之下降,所謂的東北人口流失是中國各地比較優勢變化、整個經濟地理重塑過程中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一個表現。所以,東北人口外流可能是一個積極結果,而不是一個消極問題。
陸銘認為,東北問題真正的隱憂,是在人口流出、投資回報低、投產拉動作用下降的情況下,還對缺乏競爭力的領域加大投資。這種做法可能有短期效果,但長期看,是在用制造問題的方式解決問題,無異于飲鴆止渴,最后產業競爭力無法提高,政府也會背上高負債,導致問題惡化。他指出,一個地方要發展好,必須找準比較優勢。東北現今的比較優勢是農業、旅游和自然資源這三大產業。
同時,東北有11所“211大學”,可以把大學所在地變成科技中心,推動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型。因此,盡管人口仍會從東北流出,留在東北的人口也會聚集到東北有競爭力的大城市和都市圈。如何讓流出和留下的人都能享受富足生活,才是東北問題的解決思路所在。而其給出的這個方向,某種意義上也是未來中國發展所應考慮的切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