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今年夏天,北京不少市屬公園延長開放時間,推出花式夜游活動,為市民消暑提供了多元選擇。從大數據看,小高峰往往集中在晚7時至晚8時,與白天的旅游游客、學生團體形成了相對的錯峰游覽。
、
資料圖世界花卉大觀園內25個光影作品,讓游客在夏夜沉浸式體驗光影之旅。劉平攝
華燈初上,晚風拂面,走出家門沉浸式體驗“京城的另一面”,確實別有一番情致。玉淵潭公園打造超大戶外光影藝術空間,穿過時空隧道,駐足“琉璃森林”,每個角落都是拍照打卡的絕佳位置;北海公園開啟晚間深度文化體驗,走過亭榭樓閣、疊石巖洞,還能聽古箏昆曲、看江南傘舞;小朋友們則可邊耍邊學,在“香山奇妙夜”跟隨科普講師與小動物親密互動,在中國園林博物館扮演王羲之、白居易等歷史人物……各大公園結合自身特色、豐富場景體驗,點亮了一座城市的繁華靈動,也讓歷史文化與市民需求來了一場深度對接。
夏季本就是出行和消費的旺季,相較于白天的高溫,涼爽宜人的夜晚顯然更宜出游。而作為超大型城市,北京的“生物鐘”似乎也更晚一些。結束了一天的忙碌,有人想在咖啡書香中靜享一人時光,也有人想在戶外攜家帶口感受溫馨互動。可以說,隨著對生活品質追求的不斷提升,人們對“夜生活”也有了更多期待和想象。如今的夜游早已不限于到處披光戴彩,也不僅要滿足吃喝玩樂,更重要的是在感受文化內涵和城市特色中真正放松身心。從這個角度來看,除了逛公園、爬長城、游展館等傳統項目外,北京還有很多文化資源、自然風光、城市故事值得挖掘。在此基礎上拓寬線路、創新玩法,與老百姓的生活圈密切聯動,將有更多城市公共空間成為新的好去處。
夜游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體驗,也打開了發展夜經濟的窗口。此前,商務部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城市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在旅游人均消費的貢獻方面,夜間消費至少是白天消費的3倍。近兩年,各大城市接連吹響“夜經濟大開發”號角,這是適應城市發展規律的必然,也是撬動新經濟增長點的舉措。北京已經順勢而動,推出了多項細致措施,包括優化夜間公交服務、打造夜間消費場景、推出深夜食堂街區等,為點亮夜京城提供明確路徑,為發展夜間經濟加油助力。事實證明,增加優質產品與服務供給,在挖掘需求與細分市場上多下功夫,就可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當然,夜游涉及到城市運行的諸多方面,以精細化舉措做好配套服務,才能讓夜經濟的火苗越燒越旺。
越夜越美麗,越夜越繁華。作為古都和首都,北京的文化資源稟賦與文化市場潛力都獨一無二。回應市民需求,適應消費趨勢,讓文化更充分地融入城市肌理,一定能更好滿足詩意棲居,也使夜經濟成為拉動城市經濟增長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