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今年上半年全國空氣質量同比出現反彈的問題,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27日在國新辦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舉行的發布會上進行釋疑。他也透露,將加快推動出臺《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
空氣質量改善下一步從三方面發力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空氣質量同比出現了反彈,PM2.5濃度上升了6.2%,優良天數比率下降了3.2個百分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對此,黃潤秋回應稱,一是去年同期基數較低。過去三年,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明顯下降,去年上半年全國PM2.5濃度為32微克/立方米,為近8年同期最低。
二是今年以來氣象條件極為不利,受亞洲冬季風周期性活躍影響,全國沙塵過程明顯增多,上半年達到37次,其中15次為大范圍沙塵過程,為15年來同期最多,沙塵過程使全國優良天數比率損失了5.4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上升了1.4個百分點。同時,預測顯示,我國將迎來一次中等強度以上厄爾尼諾事件,極端高溫天氣可能成為今后若干年的“新常態”;今年6月,華北地區高溫日數較常年同期偏多5.2天,致使當月臭氧超標天數異常偏高。
三是排放有所增加。隨著疫情后經濟活動逐漸恢復,冶金、建材、石化等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行業產品產量同比增長,污染物排放也隨之增加。比如,上半年全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同比增長了8%。
“即便如此,與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相比,我國的PM2.5濃度仍下降了15%,優良天數比例提高了1.3個百分點,空氣質量總的趨勢呈明顯改善。”黃潤秋認為。
黃潤秋介紹,下一步要加快推動出臺《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并從嚴控增量、減排存量和繼續加大監督幫扶力度三方面發力。
謀劃開展好新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
黃潤秋表示,今年是第三輪督察開局之年,生態環境部將緊盯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等重點任務,謀劃開展好新一輪督察。
截至2023年6月,第一輪督察“回頭看”明確的3294項整改任務,總體完成率超過97%;第二輪督察明確的2164項整改任務已經完成超過64%。兩輪督察共受理轉辦群眾的信訪舉報28.7萬件,到目前為止,已辦結或階段辦結28.6萬件。一些重大突出問題整改取得明顯成效。比如,甘肅祁連山從曾經的亂采亂挖、亂占亂建逐步恢復到林草繁茂、河清水暢,從大亂到大治;寧夏賀蘭山無序野蠻開采行為得到有效遏制,歷史“瘡疤”逐漸愈合;昆明長腰山,滇池一、二級保護區內違規建筑已全面拆除,大地重披綠裝。
近年來,生態環境部加大了執法力度,特別是2020年以來,生態環境部聯合最高檢、公安部三部門連續四年共同開展“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和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專項行動。
黃潤秋介紹,四年來,全國生態環境部門共查處涉危險廢物和涉自動監測數據違法案件19982起,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3667起。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聚焦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拳打擊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以最堅決的態度、最有力的措施推動問題整改,推動環境保護各項目標任務落地見效。
環保產業已成為綠色經濟的重要力量
黃潤秋表示,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要把生態環保工作放到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這個大局中考量。
黃潤秋進一步稱,首先,高水平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應有之義。離開綠色環保的發展,既不符合新發展理念,更談不上高質量。其次,高水平保護可以通過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環境影響評價這樣一些手段,為高質量發展把好關、守好底線。再者,高水平保護可以通過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和環境標準提升,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轉型升級,從而倒逼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的成果可以通過增加財政投入、開發綠色金融、生態補償機制這樣一些政策工具,推動生態環保工程建設和環保產業發展,從而助力高水平保護。”黃潤秋說。
近些年,生態環境部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實施生態環境保護重大工程方面,大力推動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開展以生態環境為導向的項目開發(EOD)創新試點,大力發展生態環保產業。去年,全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達到2.22萬億元,已經成為綠色經濟的重要力量。我們推動城市黑臭水體治理,修復城市水生態系統,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提升了城市品質,實現了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