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秦國在商鞅變法后實行的是郡縣制和分封制并存的制度,但是在秦王嬴政的時代郡縣制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因此秦國就能有足夠的財富去籌措軍備,訓練人馬,修理河渠,增加人口,而其他東方六國,還在實行著亙古不變的老一套分封制,致使無力抵抗秦國的東出。分封制占有了太多的土地,必定是國家的稅收變得困難,又談何強國呢?
周朝就是這樣把所有的土地分出去了,想要這些功臣都聽自己的指揮,結果是這些諸侯國一個個自立獨大,周王室根本無法駕馭,周王室一開始沒有想到分封出去土地,其實就是在削弱自己的實權吧?
而秦始皇在統一六國時堅決用武力攻打六國,而不是實行分封來瓦解山東六國士大夫階層的原因,更是在秦朝一統后,為何要堅決實行郡縣制的原因。那么就會有人問了:"為什么秦國實行了郡縣制,為什么最后還是滅亡了呢?"
其實原因也是因為土地,只是這次并不是土地被兼并了,而是因為秦國的步子邁得太大了,超過了土地使用的最大能力。同時修皇陵,修馳道,修長城,百姓耕種的再多,又怎么供應的上這么多人使用呢?封建制度的建立,是君主集權制最好的后盾,但是還是沒有哪一個朝代能夠超過300年的統治,其原因還是因為土地。
漢朝經過王莽篡權而分為兩漢,那么為什么會有王莽篡權呢?土地兼并成風才是漢朝滅亡的最根本的原因。百姓沒有土地,無法生存。你可能會問:"就算是土地兼并了還可以去跟地主打工???"本來是一個解決的辦法,但是土地兼并之后,不向國家繳稅,養活著為自己打工的百姓,還不給吃飽,生活保障都得不到,又有幾個原因去做這個事情呢?可不是振臂一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唐朝的藩鎮治亂,除了土地的兼并,又加上了一點那就是經濟的自己支配,藩鎮已經有了可以和朝廷相抗衡的能力,又該何去何從呢?在古代那個封建社會中,又有誰不想當皇帝呢?
到了明朝還是如此,土地兼并成風,似乎已經無法遏制了,每個朝代滅亡都和這個土地兼并脫不了干系,難道說崇禎不想挽狂瀾于既倒嗎?不是!是因為崇禎面對嚴重的土地兼并之風,束手無策。不管是先秦時代的分封制,還是之后的郡縣制,土地都是每個朝代能夠走下去的關鍵,百姓有了土地,這個國家就能安穩的走向強大,沒有土地,那么百姓就會揭竿而起,就是在現代如果人民沒有吃的了,一樣會不安分,所以說,保護好土地就是保護好這個朝代的根基,這一點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錯不了的。而歷朝歷代都是因為沒有保護好土地,才無法越過300年這個時間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