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智能車板塊再度活躍,早盤開盤后低位震蕩,午后強勢拉升,智能車ETF(159888)近期表現強勢,近7個交易日二級市場價格漲幅達11.38%!(數據來源:ifind)
“雙碳”目標之下,新能源車替代燃油車的大趨勢已經確定,上下游產業鏈發展得如火如荼。隨著新能源車逐步晉升主流產品,市場開始進入“下半場”爭奪,競爭日趨激烈。整個汽車行業也開始從用戶體驗的角度著手,開始向智能化延伸。汽車的發展路徑經歷了燃油車,再到現在滲透率不斷增強的新能源車,目前正在逐漸向智能車進行轉型。
為什么智能車將是新能源車的下半場?我們從市場需求、政策導向和產業趨勢三方面來進行分析。
【資料圖】
一、市場需求
從市場需求層面來說,汽車智能化帶來的語音交互、自動駕駛等功能,的確可以有效解決用戶的痛點,也因此成為各大汽車廠商發力的重心。
過去大多數人對智能車的理解,大致就是一輛車配上了計算機,只不過計算機的屏幕可能要大一些,可實現的功能會多一些。但未來智能車真正的發展方向是,整輛車將成為智能化的載體。也就是說,汽車本身就是一臺具備高算力的計算機,而它正好具備駕駛的功能而已。智能汽車將融合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十四五”重點布局的新基建重點技術,有效提升汽車的附加價值,增強用戶的體驗,實現相互促進、共振向上。
同時,由于新能源車具備可以快速響應指令的優勢,電源的配置可以有效支撐高算力,無論從能源驅動的性能,從操控的便捷度,還是從反應的效率來看,新能源車都是智能化最好的載體。新能源車的高速發展帶來全球市場的巨大容量,也給予了汽車智能化較為廣闊的想象空間。
二、政策導向
從政策層面來說,智能化是未來汽車行業的重點發展方向。
《中國制造2025計劃》對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規劃,提出“到2025年掌握自動駕駛總體和關鍵技術,并建立完善自主研發和生產體系,完成汽車行業的轉型升級”。
今年以來,新能源車和智能車的支持政策密集出臺。
2月24日,相關部門聯合印發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下稱《戰略》)正式發布。《戰略》提出,發展智能汽車不僅有利于加速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更有利于加快制造強國、科技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智慧社會建設,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具體的戰略愿景包括,到2025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的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網絡安全體系基本形成。5月,北京市印發《北京市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數據安全管理辦法(試行)》及《北京市促進通用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
6月2日相關人員主持召開的會議,要加強動力電池系統、新型底盤架構、智能駕駛體系等重點領域技術攻關,要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板塊迎來預期邊際向好。
6月15日,相關部門印發《關于開展2023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的通知》(下文簡稱《通知》)。《通知》指出,2023年6月至12月,采取“線下+云上”相結合的形式,促進農村地區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引導農村居民綠色出行。
三、產業趨勢
從智能化功能滲透率來看,L2車型與L2+硬件能力車型滲透率持續提升。根據汽車之家車型配置統計,2022年12月標配L2車型(1V1R)的滲透率達到41.2%,標配L2車型(1V5R)滲透率18.9%。
L3自動駕駛加速落地
5月11日,特斯拉發布FSDBetaV11版本,包含高速領航、城市道路領航和泊車等高階自動駕駛功能,自動駕駛進展提速。
6月9日,華為余承東在阿維塔科技發布會上表示“L3級的國家法規和標準可能很快就要釋放,據說是今年6月份左右”,引發市場關注。此前已通過深圳特區立法、試點機制等形式持續探索L3落地的可能性,后續有望進一步厘清條款細則,延伸政策邊界。L3級自動駕駛的國家標準出臺后,若支持力度符合預期,有望大幅增強消費者對高階智能駕駛的認知,同時培育使用習慣,深耕高階智駕功能并以此為差異化賣點的車企有望率先受益。另一方面,自動駕駛芯片、域控、傳感器、線控底盤、車載以太網芯片等供應鏈有望整體受益于高階智駕滲透率提升。(來源:中信證券)
四、如何布局
對于智能汽車產業鏈這類涉及“硬科技”和創新的成長板塊,建議大家可以通過ETF的方式去投資,ETF的工具屬性和高效、透明、交易便捷、成本低廉等優勢,已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的認可。不僅可以全面分享行業趨勢性投資機會,而且還能做到分散投資個股的風險。
相關產品:
智能車ETF(159888):跟蹤中證智能汽車主題指數(指數代碼:930721,指數簡稱:CS智汽車),選取為智能汽車提供終端感知、平臺應用的公司,以及其他受益于智能汽車的代表性滬深A股作為樣本股,反映智能汽車產業公司的整體表現。
新能源車ETF(515030):為目前市場上規模最大、流通性最好的新能源車行業主題ETF,以中證新能源汽車指數(簡稱:CS新能車)為跟蹤標的,該指數選取涉及鋰電池、充電樁、新能源整車等業務的上市公司股票作為成份股。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